“风起‘十八洞’,走好‘振兴路’。”曾经的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空心村,青山绿水是她的容颜,但贫穷也一度是她的底色。2013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十八洞村踏步走在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为了擦亮这张名片,“苗汉双语同讲”的宣讲形式应运而生,学习普通话也成为一股热潮。
9月7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普韵湘西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走进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探访当地民宿,开展第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湘西的深山峡谷间,流淌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那就是苗绣。苗绣传统手艺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沉淀,是湘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湘西文化的生动写照。团队成员来到了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从苗绣手艺传承者的口中了解到苗绣背后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饰品,却蕴含着手工艺者的无尽心血与深厚情感,一针一线间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通过绣娘的描述,我们熟悉了苗绣的精细针法与制作工艺,赞叹苗绣作品的色彩艳丽与图案繁复,并真切感受到了苗绣在流行的同时对提高湘西女子就业率的重要性。苗绣既是湘西文化的一张华美名片,也是湘西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一位绣娘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是一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女人。”而我们认为,她们是一群为爱而忘却岁月的女人,她们用手中的绣花针在创造幸福生活。
整个交谈过程中,绣娘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虽然是当地人,但为了更好宣传自己家乡的特色,为了更好将苗绣带出大山,她们积极学习普通话,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她们做到了!苗绣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平常百姓生活,乡村振兴也在这一刻具象化。
参观完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之后,团队成员又随机走访了几家民宿。在一家被誉为“创业之星”的民宿中,老板娘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经营该民宿的经历。普遍出现的词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老板娘诉说着十八洞村这些年来的种种变化,这家民宿也成为了十八洞村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步的见证者。
老板娘回忆着创业过程的艰辛,也感叹脱贫攻坚给村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当我们问及普通话时,老板娘说令她印象最深的便是村民普通话水平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十八洞村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使得村民们能够通过与游客的交流迅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甚至许多只会苗语的村民们也学会了基本的普通话用语。
推广普通话,如春风化雨,连接大山与外界。它让苗族绣娘的文化瑰宝——苗绣,绽放于世界舞台,助力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普通话是沟通的桥梁,激发创造力,斩断贫困枷锁。它让苗族人民自信前行,共绘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在湘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普韵湘西社会实践团队也将继续以普通话的桥梁,连接起文化的鸿沟,让乡音与国语和谐共鸣,共谱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