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传统艺术之美,走进石刻匠人世界

发布时间:2024-08-2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富平石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依然熠熠生辉。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7月10日,西安理工大学“石来运转”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见证富平石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道路。

图为实践队合影 任紫倩/摄
富平石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贵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质量上乘的墨石原料、细腻独到的石刻技艺而闻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小队第一站来到了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兵的家中,他用匠心独运的技巧,将石头赋予了生命与故事。采访中,他详细介绍了石刻技艺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碑文雕刻到现代的雕塑艺术,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了智慧和耐心。他演示了从选材、设计、粗雕到细琢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对石头特性的深刻理解。 他强调,石刻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情感的流露,每一刀下去,都是与石头的对话,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

图为杨小兵老师为实践队讲解石刻作品 任紫倩/摄
 
杨小兵老师将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微雕工艺相融合,将墨玉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墨玉作品《蝉》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采访过程中,杨老先生提到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让人记忆深刻,他解释说,一定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办法发展。他的作品《爱的主旋律》也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图为杨小兵老师作品《爱的主旋律》亢秋霞/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趋于工业化,如今,机器进行石刻已不再罕见。接着我们去到了当地的一家工厂参观了工业化石刻的过程。工业化石刻包括设计和预处理、材料准备、数控雕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小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在现代生产中的传承。通过走访调查,小队队员了解到富平石刻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也曾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其中,粉尘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在政府的积极整改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石富平石刻工厂的粉尘污染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图为石雕厂的石刻作品 亢秋霞/摄
 
随后,小队来到了另一位石刻传承人马建军的家中,他专注于传统民俗石刻和陵墓石刻的研究与创作,对浅浮雕和高浮雕技艺有着深厚的造诣。马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他的石刻作品。他的家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石刻艺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他指出,在石刻艺术中,刻字相较于其他图案雕刻,是一项更为精细和复杂的工艺。刻字者必须忠实于书写者的原意和风格,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感觉随意改变字体的形态。

图为马建军老师为实践队讲解石刻艺术 亢秋霞/摄

图为马建军老师作品 任紫倩/摄
最后,通过观看宫里镇的石刻宣传视频,小队队员对于富平石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视频中了解到,当地政府对富平石刻的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大。例如,2023年,宫里镇积极组织石刻技艺传承人及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前往福建惠安进行石雕产业的深入学习与考察。此外,当地联合高校还成功举办了“陕西石雕石刻”培训班,该培训班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石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实现有效转化。

图为实践队观看宫里镇石刻宣传片 亢秋霞/摄
经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手艺人们坚守传统、不断创新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石头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也塑造着未来的记忆。富平石刻作为一门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是中华石刻艺术的重要支脉,其影响力在黄河流域极为深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富平石刻在传承方面也遭遇了瓶颈,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度不足、线上推广的局限性等问题。小队队员纷纷表示期待更多人能关注并支持这样的传统艺术,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徐小冉 张瑞瑞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传承针精神,弘扬灸文化
  • 传承针精神,弘扬灸文化
  • 针灸是国家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战国时期,自古以来治病救人功不可没,在古今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而随着中医的逐渐发展和传承
  • 08-29
  • 千年针迹,金石为开
  • 千年针迹,金石为开
  • 每个学习针灸的中医人都要有这样的感悟:针灸是最合乎天地之道的,针灸的所有理念都源于天地之道。也就是说,学习并实践针灸,其实是顺
  • 08-29
  • 星火燎原梦启航,童心飞扬绘未来: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子赴广德社区开展“星火逐梦,爱心支教”暑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