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7月29日——8月7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史寻“安”实践团跨越710公里,奔赴延安,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重温历史岁月,为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央大礼堂。耿元芳 供图

图为民间组织自发在王家坪革命旧址表演安塞腰鼓。耿元芳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实践团成员循着总书记的脚步,踏入延安革命旧址,追忆革命岁月,领悟红色初心。延安革命旧址不仅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时刻激励着青年人不忘来时路,昂首阔步走向美好未来。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等重要红色遗址。在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峥嵘岁月,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奋斗历程和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前合唱《保卫黄河》。耿元芳 供图
实践团成员参与现场主题教学,沉浸式体验,重温历史瞬间。《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领袖家风故事: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父子情》等现场主题教学让实践团成员感触良多,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往事,让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奋斗的底色最亮丽,奉献的人生最壮美”,这是实践团成员在主题课后分享的最真实的表达。在老师的带领下,各高校实践团在鲁艺旧址前合唱《保卫黄河》、在张思德纪念广场前诵读《为人民服务》,歌声阵阵,书声琅琅,实践团成员在感受革命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被深深地激发起了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爬上一段蜿蜒的坡,就到了我们此行居住的窑洞”,实践团成员介绍道,“我们将躬行实践,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行动中书写壮丽篇章。”实践团参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活动,现场气氛热络,成员通过团队协作,在土灶前制作了一桌美味佳肴,高昂的强军战歌是饭前的旋律,洋溢的青春笑脸是劳动的果实。随后,实践团前往梁家河村展开调研,在村民的介绍下得知梁家河村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新的发展让实践团成员看到新的未来。实践团在延安各地展开宣讲活动,录制宣讲视频,扩大影响;调研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对延安精神的了解程度,为弘扬延安精神探索新的路径,当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强音交相呼应,这种基因的传承、血脉的贯通、精神的延续在青年心中一以贯之,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合影。耿元芳 供图
征途如虹,信念如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延”史寻“安”实践团将不断学习,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讲好革命故事,在实践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