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南京市2024年8月2日电(通讯员 田思雨)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不仅承载着六朝古都的辉煌,也铭记着一段沉痛的历史。2024年7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延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进力量” 小队一同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缅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后,纪念馆便成为国家公祭日的主办地,悼念死难同胞,祈愿世界和平。
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曾说过:“只有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和平的力量才会在国民的缅怀中凝聚。”
图为灾难之墙 潘苇丽摄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广场和矗立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遇难者300000”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
随后,团队成员走过级配石中的小路,来到史料陈列厅。从南京沦陷前的形势、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南京—人间的“活地狱”、国际安全区不安全和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五个部分展示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包括中山码头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遇难者遗物、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暴行时使用的摄像机及胶片、南京国防部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保存的战犯死刑判决书底稿等。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图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馆 田思雨摄
除此之外,在纪念馆的遗址悼念区,大型组合雕塑《古城的灾难》、铜版路“历史证人的脚印”、诗碑墙《狂雪》等艺术装置,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特别是“万人坑”遗址陈列,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中国同胞的地方,如今已成为警后人的重要场所。站在遗址前,团队成员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痛。
图为和平广场 潘苇丽摄
最后,团队成员走到了和平广场。一座汉白玉的《和平女神》雕塑伫立于写有中文与英文的“和平”的碑上。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缅怀,是为了更加坚定地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加义无反顾地前行。此次红色之旅活动的开展,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记得那段不幸的日子和那些不幸的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参观完纪念馆后,团队成员来到南京市燕子矶中学,以习近平的讲话为引,配合纪念馆中的照片,向同学们进行宣讲。同学们在宣讲后深刻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此次宣讲以抗日战争历史为主线进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与和平教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时刻提醒着广大青少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图为宣讲过程 潘苇丽摄
作为青年人,心中应时刻牢记时代之使命,勿忘国耻,承担责任。青年应感恩和平时代,以更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努力增强自身本领, 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