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大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色精神,探寻非遗匠心
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弘扬非遗传统文化,7月16日至7月22日,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绩溪县荆州乡,开展了“红色传承·竹韵荆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党史文化的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重走革命道路,牢记红色初心7月16日上午,实践团队在荆州乡会议室举行了启动仪式。乡党委副书记程利军向团队详细介绍了荆州乡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农特产品产业发展现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仪式上,程书记结合当地革命历史,给实践团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为接下来的历史探寻征途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仪式后,实践团队前往庄严肃穆的李夏纪念广场,参观了解了李夏同志的生平简介、光荣事迹和所获荣誉。在了解李夏同志冲锋在抢险救灾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后,实践团成员都被李夏同志的担当作为和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动。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皖南山区第一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荆州乡九华农民协会展列馆。全体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讲解员曹健向实践团讲述了张银祥同志艰苦卓绝的一生:“张银祥同志原本是寺庙的主持,但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一名革命烈士。”实践团成员用心听着,用笔记着,深切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明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一心只为祖国在活动中,实践团有幸采访了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胡元苟同志。“在您的党员生涯中,有哪些难忘的党史故事吗?”作为一名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近40年的老教师,胡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党员生活。“刚参加工作时,当时是挑着铺盖,是自己挑进来的,没有公路,条件格外艰苦,但是祖国需要那我们就听党指挥,用心执行,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实践团队成员被深深震撼,听闻条件之艰苦,感受党的意义之重大,纷纷表示要以老党员为学习榜样, 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党员的优秀品质,牢记初心使命,不负时代重托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老党员 通讯员 张旭露 供图探寻竹编匠心,守护非遗宝藏想要走进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了解非遗文化。竹编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动次日,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参观竹编传统工艺作坊。绩溪县荆州乡竹编手工艺人们,多年以来不仅默默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同时还把传承传统竹编文化作为他们毕生奋斗的事业。工作室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精湛竹编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精美的工艺品,无不令人啧啧称奇。团队成员们为深入了解竹编技艺,亲自动手体验制作流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纷纷拿起竹条,学习竹编的基本技巧,从如何起头、编织到最后收尾,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了解到这门手艺背后的精妙和复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了解非遗竹编 通讯员 张旭露 供图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他们询问了竹编艺术的起源、技艺的传承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非遗传承人耐心解答,讲述了竹编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过程。在领悟手工竹编艺人不怕吃苦、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的同时,实践团也感受到当今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保护的危机,认为当代青年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不怕吃苦的匠人精神。深入基层调研,体悟乡村振兴在当地,农特产品小黄瓜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品质优秀,但产量低,卖不出去,经济价值较低。安徽绩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为他们果农提供了种植小黄瓜并销售的机会,为他们打造了一条可行的生计之道。于是实践团来到了这家公司实地调研,深入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实地考察了产业流水线和蔬菜大棚基地,还与公司负责人伍斌进行了深入交流。伍斌介绍了公司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农业技术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应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并详细讲述了公司在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对果农群体的帮扶措施。 
图为实践团在与
伍斌交流 通讯员 张旭露 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创新,据了解,安徽绩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曾参与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项目,连接包装材料的生产、包装产业的运营等多个环节,推动了该公司的产业升级,实现农业和企业双赢。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创新的经营模式,将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荆州乡的红色历史和非遗文化,也在实际调研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实践团将牢记红色初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张旭露)
图为实践团合影 通讯员 张旭露 供图
作者:张旭露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