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百年血沃出新路,探访衢州逐英魂

发布时间:2024-07-3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多彩大学生网衢州7月15日电(通讯员 黄巧婷 吴家和)南孔圣地,红色衢州。衢州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武装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与兴起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南京财经大学校团委工作部的统一部署与精心指导下,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追忆革命星火,探访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于2024年7月15日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小队成员深入浙西红色据点,聆听革命回响,捕捉革命留影,了解革命故事,续写新时代党史红色文化教育新华章。
  浙西红潮涌:开化馆内话党史,赓续文脉正当时
  7月10日,“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来到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开化县作为浙西武装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党史、发展党史教育的思想意见,继承先烈敢为人先的革命开拓精神,由点成线逐一建立起众多红色新据点。
  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是浙江省首批青少年红色基因15家传承地之一,它展现了革命时代下先烈们栉风沐雨的奋斗历史,从情感层面深表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缅怀。
  图为退伍老兵余水荣先生在向小队成员介绍开化县的红色革命故事 张好 提供
  调研活动开始之初,馆内工作人员为调研小队引见了一名退伍老兵——余水荣先生。当问及开化的革命发展历史时,他向小队成员展示了一条从1931年开始延续至今的革命生命线——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从方志敏到杨兆星、从赣东北党组织向浙西的推进到开化县苏维埃运动与地方武装的兴起……余水荣用红色文脉连接着不同时间的革命往事,帮助小队成员更深刻地了解开化县的党建脉络和英雄故事。
  图为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一楼陈设出的红军斗争纪实还原场景  黄巧婷 提供
  一楼的展厅通过陈设革命斗争时期的书面资料与实物史料,展示了浙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展厅的尽头则通过蜡像仿真与实地场景还原的艺术化手法重现了方志敏同志在大龙山和徐家胜英勇奋战的历史景象。几近真实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场景叙述,让这场斗争跨越百年的时光重现在大众眼前,敲振出震撼而厚重的历史回音。
  二楼的展厅以单元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浙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各个阶段和重要事件。从筹备起义的来由事因到具体军事行动的实施开展,从基层自发组织武装斗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兴起,从新红十军胜利攻克开化到浙西游击队奋力抗争反动统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展示革命斗争的具体史实,不仅体现出红军高素质的组织性和自制性,更让游客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奋勇为国、大公无私的碧血丹心。
  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党史红色教育的成功实践与科技的创新运用离不开关系。小队在调研的过程中注意到纪念馆在红色宣传教育方法中的开创性举措——“5G+VR红色党建学习智慧平台”。带上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般全景式地参观开化县长虹乡、开化县和田乡甚至是嘉兴南湖等地的革命纪念馆。尝试过的队员们惊奇地反映,智慧平台真实地重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恢弘历史情景,“身临其境,感觉很逼真,仿佛就在现场一样。”余水荣向队员介绍:“这是对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这个学习智慧平台是开化县档案馆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开展的新项目。以5G技术作为底层驱动力,引进国内领先的VR现实技术,融合多种方式真实还原珍贵历史场景。通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游客有更好的带入感和时代感。”
  新时代的道路并非康衢,开化县政府以革命斗争纪念馆作为红色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重现革命创业时期的红色步履,将革命精神深化到日常工作中,将革命文化弘扬于青年教育里。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留在纪念馆出口处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发展党史教育根本目的——“传承与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来时的路,是铭记过往的艰辛与奋斗,是传承先烈的精神与理想,更是为了锚定前进的方向,不困囿于前路的未知。
  江山古韵新:大陈村歌飘红韵,文旅结合促振兴
  离开开化县,“红色衢州”专项小队来到了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古村。
  大陈古村地处江山市北部,自唐越国公汪华30世孙汪普贤迁徙至此落地扎根,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因其国韵遗存、诗书传家、礼行千里,大陈古村被近代著名大家余邵宋先生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
  小队开展调研活动的时间,也正是江山市老党员组织参观大陈古村的活动时间。与村委书记取得联系,经由村委办事部批准和支持后,小队加入了参观队伍,在村党史文化讲解员马玲的带领下,一步步走进大陈古村的记忆之中,深入了解大陈古村百年的红色印记。
  图为小队成员在大陈古村汪氏宗祠前合影  黄巧婷 提供
  首先参观的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的汪氏宗祠。宗祠以同姓血亲的延续为纽带,将整个村子凝聚起来。
  “只要大家想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在汪氏宗祠,小队成员结识了大陈古村“村歌文化”的主要发起人和传承人——汪衍君。这位曾带领181名大陈村村民为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的“十八岁”村党总支书记,在台前献唱表演时,有着十足的精气神。“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一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汪衍君歌喉嘹亮,情感真挚,把离家孩子与留村母亲间血浓于水的温情生动淋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汪氏宗祠,不仅是大陈村民乡情信仰的现实寄托,也是大陈古村家风底蕴的生动载体;大陈村歌,不仅唱出大陈老少的寸草春晖,更唱出全天下家庭的至亲至情。
  图为大陈古村《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歌表演  黄巧婷 提供
  图为“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在大陈陈列馆前合影  黄巧婷 提供
  而后,小队成员们来到了坐落在大陈古村中心的江山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在纪念馆中,陈设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阶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阶段”、“红军挺进师阶段”、“人物志”四大主题,详尽地重现了抗日时期红军将士“血战东南半壁红”的光辉事迹。小队成员们注意到,在查看红军事迹的照片与史料时,个别老党员会用手背蹭蹭他们的眼角。这些细节体现出了革命历史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从侧面充分说明新时代背景下,国人骨子里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仍富有生命力和精神力。
  最后,在游客中心,小队成员们与接待处的负责人、讲解员马玲和汪衍君进行了多番交谈。交谈中,小队成员了解到,现今大陈古村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发扬以村歌为首的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积极开发当地红色资源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紧抓时代脉搏,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制定紧贴新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战略,让大陈古村走向更多人的视线里。
  大陈古村以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基石,巧妙地将当地红色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里,红色文化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成为了激活乡村经济复兴活力的源泉;同时,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红色之树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二者相互带动,共同促就了大陈古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它的卓越实践是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又一生动注脚,是红色基因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更是党史教育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典范。
  在这片浸透革命热血的沃土,本次专项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身心的洗礼。“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学习教育是青年的必修课和常修课。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青年一代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投稿:新闻学院 胡晓
  审稿:新闻学院 田莺
作者:胡晓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 百年血沃出新路,探访衢州逐英魂
  • 百年血沃出新路,探访衢州逐英魂
  • 在南京财经大学校团委工作部的统一部署与精心指导下,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追忆革命星火,探访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于2024年7月15
  • 07-30
  • 共筑乡村振兴梦 关爱行动暖人心
  • 共筑乡村振兴梦 关爱行动暖人心
  •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向老人儿童、贫残人士传递温暖和陪伴,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7月27日,贵州大学马克
  • 07-30
  • 西昌学院开展禁毒防艾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公众宣传禁毒防艾知识
  • 情系养老院 志愿暖老心
  • 情系养老院 志愿暖老心
  •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以及学院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勇闯天涯”实践团成员于2024年7月10日——2024年7月15日来到了济南
  • 07-30
  • 【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开展“千年运河绘新卷,百里画廊映古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以书信传情,育民族团结之花
  • 以书信传情,育民族团结之花
  •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号召,7月25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
  • 07-30
  •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推普入蒙地·乌盟看振兴”暑期社会实践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