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农大学子三下乡:循迹践悟迎丹诏 牢筑初心助乡行

发布时间:2024-07-2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丹诏迎曦”实践队前往漳州市诏安县开展“循迹践悟迎丹诏牢筑初心助乡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在诏安县官陂镇、红星乡、四都镇林畲村、公田村等地开展红色足迹追寻、聆听党史故事和乡村实践调研,在追寻红色印记中筑牢初心,从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追忆革命岁月,筑牢使命初心
  一来到南诏镇,浓厚的历史氛围就感染了实践队员们,烈日炎炎也丝毫没有减弱实践队员的热情,“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实践队员来到了本次实践的第一站——诏安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许垚老师热情且自豪的向队员们介绍诏安的红色革命历史,从中共诏安支部成立到乌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队员们无不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接受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课学习,重温了诏安作为中央苏区县的光荣历史,了解诏安的红色文化历史。走出诏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巍然屹立于台阶之上,石碑上刻下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对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舍生奉献的革命精神最崇高的赞扬,队员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肃穆而立,鞠躬致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图为讲解员许垚老师为队员们讲解诏安的革命历史 通讯员 吴铭煌 供图
  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
  青山含黛、碧水潋滟,丽日蓝天下实践队员走进官陂镇林畲村与村民采访交流。“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乡间随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生活气息和宁静悠闲的乡间氛围,实践队员拜访了革命先烈后代,身临其境的还原革命历史,感受英雄先烈的奋斗与牺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交谈中,实践队员们聆听革命前辈的故事,知来路惜今朝,深切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唤醒作为新一代青年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延续意识。

图为村庄中红军后代为队员们介绍革命故事 通讯员 吴铭煌 供图
  “茶山遥望与天连,葱绿织出万缕弦”。在县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走上公田村茶山,山腰风景如画,山峰层层叠叠,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山间一抹抹青绿的茶树上,令人心旷神怡。在茶树间,书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据悉,公田村多种八仙茶,自茶种种下,约5年可开始采茶,每亩年产量可达200斤,在红色文化带动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公田村生活的也迎来了质变。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公田村,聆听感受公田村近年以来的美丽蜕变,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下带来的各种改变,也为绿色产业的平稳发展和进步发挥青年大学生的正面作用,进一步助力推动广大青年在弘扬红色文化,赋能乡村中奋勇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公田村茶山上实践研学 通讯员 吴铭煌 供图
  寻脉匠心传承路非遗赋彩新时代
  闽南当地有一句话叫“厝顶有戏出”,说的正是这项在屋顶演绎一出出好戏的民间的艺术——剪瓷雕。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诏安艺术文化中心实践学习诏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瓷雕”。“剪瓷雕”以大小不一、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片拼接各色生动形象的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装饰在寺庙宫观等建筑上经受日曝雨淋而不褪色,各种兼具绘画色泽感与雕塑立体感的瓷雕演绎着一出出彰显民间智慧的好戏。在剪瓷雕技艺大师沈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非遗技艺,深入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非遗之韵,文化之魂,非遗工艺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手艺与智慧,实践队员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瑰宝的尊重,表达对传承者“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的崇高敬意。

图为实践队员与剪瓷雕非遗传承人沈振泽老师合影 通讯员 吴志涛 供图
  实践队员赵思展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只有回到过往的历史点位之中,感受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艰辛探索与磨砺,学习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文化沉淀而成的革命精神,才能用精神之火淬炼青春,让信念之光照亮初心。作为农大学子,我们要厚植爱农情怀,延续革命先烈的精神谱系,弘扬爱国理想信念,立足乡村振兴需要,为乡村建设的平稳发展和进步发挥青年大学生的正面作用,进一步助力推动广大青年弘扬红色文化。”
作者:赵思展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
  • 农大学子三下乡:循迹践悟迎丹诏 牢筑初心助乡行
  • 青春助力夕阳红:三下乡关爱老年人实践活动
  •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探寻抗日旧址 赓续红色血脉
  • 徐医学子“三下乡”|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开展“智慧助老 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塔里木大学三下乡 基层干部扎根边疆 服务群众
  • 塔里木大学三下乡 宣扬红色精神 追溯红色记忆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