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塞北绿色长城 担当绿色青春使命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要求,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探访塞北绿色长城 担当绿色青春使命"实践团7月16日抵达巴彦淖尔市,开展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16日,实践团来到三盛公水利枢纽,参观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经此闸引入河套灌区,成为造福河套平原,给予河套人民幸福安澜的生命河。实践团同时走进三盛公水利枢纽中控楼。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将团队成员们带入了关于水利建设、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的故事之中。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深刻感受到了水利事业对于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

图一 师生共同参观三盛公水利枢纽中控楼
7月17日实践团追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参观学习,师生们被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所展现的生态智慧深深吸引。他们了解到,河套灌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一个集防洪、灌溉、生态补水、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措施,河套灌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图二 姜杰科长为师生讲解习总书记对河套灌区的重要指示
7月18日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富强村,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在富强村实践团成员回顾村史,参观村貌,了解村内“一户一品一策”精准脱贫思路,实地走访当地民宿代表--紫贝壳民宿美食淘宝一体化旅居地,感受村集体经济的多样多元化发展。此外实践团成员散入村内街道,挨家挨户进行普法宣传,解答村民法律疑问,深入浅出借助新型案例讲清村民法律盲点、痛点 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

图三 王红军书记向师生讲述村史
“习总书记曾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这句话立意高远,不仅是对我国法治建设深刻内涵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全体人民法治信仰的深情呼唤。作为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生,我将不负时代与祖国重托,牢记使命担当,以本次村内普法为契机,为送法下乡,法润乡间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实践团成员韩家伟说。

图四 实践团成员向村民普法
7月20日,“探访塞北生态长城,担当绿色青春使命”实践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交流活动中西北政法大学“探访塞北生态长城,担当绿色青春使命”实践团围绕热播剧中的法律问题开展普法活动,这一新颖的普法视角极大地激发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法学知识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增强了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此外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维勒斯同学向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部落的传统服饰及其显著特点,帮助西北政法的同学们了解蒙古族服饰的一丝一带中蕴含的自然敬畏与生活歌颂。伴随着蒙古族的朝包同学带来的曲调悠扬的蒙古族歌曲,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活动通过歌舞表演、传统文化分享等形式,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友谊。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两地学子的青春风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

图五“共饮一江水”活动集体合影
西北政法大学沈欣航同学说:“我们将热播剧的法律议题与现代法律体系相融合,既锻炼了批判思维,也普及了法治精神。这次经历加深了我们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促进了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生的交流。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内蒙古的壮丽景观与独特文化,让这次旅程成为一次心灵与知识的双重收获。”
青春献热血,实践筑根基。实践团全体成员将厚植家国情怀,以学促行,在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勇担时代使命,激荡青春风采,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