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皖江绵绵承古韵,非遗悠悠耀四方 ——河海大学商学院文化传承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1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挖掘并弘扬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4年7月9日—14日商学院“皖江拾遗”安徽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赴皖江地区开展“沿长江之流,拾皖江非遗”实践活动。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域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实践团以长江为脉,探索皖江地区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的三类六种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与非遗发源地交流,与非遗发展历史交流,与璀璨文化交流。队员们努力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窑烟袅袅,千年不绝
  7月9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千年陶瓷之乡”——潜山市痘姆乡参观陶艺展,观摩陶器制作过程。天柱山麓,潜河之畔,陶瓷之乡,痘姆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制陶优势。
  队员们仔细端详着陈列馆中的一件件陶器,它们有的精湛,有的质朴,焕发着岁月的光泽,触动着人的心灵。
  实践团走进匠人工作室,一位匠人正潜心打磨着一件陶器。他紧皱的眉头诉说着制陶的不易,额头的汗珠彰显着他全心的努力。每一件陶器背后,都凝结着匠人无数的心血。
  窑烟袅袅,千年不绝,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一个逐渐走出潜山,走向世界的陶乡正积攒着它的力量,缓缓壮大起来。
  陶器陈列馆中的痘姆古陶                                                                  匠人工作室中匠人在制作陶器
  青白相间显清廉,一针一线一世界
  7月9日下午,实践团首先来到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望江挑花非遗传习基地。在非遗传承人汤彩霞老师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望江挑花有着挑、钻、游、织四种针法,每一种针法都是在漫长的时间和一代代人的摸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此外,望江挑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三度作为装饰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接着,实践团拜访了望江挑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福老师,并对王老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王世福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学习望江挑花的经历以及当下望江挑花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的困难,比如缺乏年轻力量,缺乏科技力量等。但王世福老师仍怀着饱满的热情,对队员们说:“像望江挑花这样的非遗文化传承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望江挑花需要传承,需要创新,需要你们这些年轻强韧的力量!”
  汤彩霞老师向实践团讲解望江挑花针法                                                     王世福老师与实践团座谈
  青阳古韵绕梁间,腔调婉转动心弦
  青阳腔不仅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式与发展,更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7月10日,实践团前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参观青阳腔博物馆,考察青阳腔的历史和现状。
  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仿佛在诉说着青阳腔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表演戏服到精致道具,再到那些历经沧桑的剧本选集,无一不展现着青阳腔的独特魅力。青阳腔青年演员柯敏演唱一曲,生动地展示了徽剧与青阳腔的区别,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青阳腔的流传地,感受到了它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影响力。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现今的青阳腔经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后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也激发了成员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队员们要让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的决心。
  实践团欣赏青阳腔脸谱                                                     柯敏老师向实践团讲解保留下来的著名青阳腔曲谱
  柯敏老师为队员们讲解青阳腔的历史柯敏老师向实践团介绍《百花赠剑》
  芜湖铁画傲群芳,铁骨铮铮绘华章
  芜湖铁画,锻铁为画。它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砚;它千锤百炼,铁骨铮铮,敲之铿锵有声;它墨色淋漓,虚实相衬,具有诗情画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7月12日,实践团前往安徽省芜湖市赭山铁画博物馆,领略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内,铁画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展厅中,它们以铁为骨,以火为魂,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参观完铁画博物馆后,实践团进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拜访了赵昌进师傅和滕恃勇师傅,近距离观察铁画原料的打磨。“虽然我不是从小就学习制作铁画,但在来到这里之后,我深刻感受到铁画的魅力。我现在只想将这么快失传的技艺发扬光大。”滕师傅向实践团讲述自己从事铁画艺术的心路历程。
  点点火光,蕴藏数载心血。通过实地参观,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实践团欣赏铁画《迎客松》                                                 实践团成员观摩赵师傅制作铁画
  匠心独运,宣纸工艺传古今
  群山环绕,青弋江流。皖南灵山秀水间流淌着数千年的徽派文脉。宣纸、宣笔、徽墨、宣砚这文房四宝,秀绝天下。7月13日,实践团前往中国宣纸文化园,探寻宣纸背后的故事。
  宣纸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一百多道工序传承至今,促成了如此灿烂的国家级非遗。在宣纸文化园内,队员们跟随讲解员了解了宣纸的千年历史,也观摩并体验了宣纸制作的几个重要过程,如踏料,捞纸,晒纸。每一位师傅制作宣纸时,都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气定神闲的气质,非几十年如一日之磨炼,不可成此番熟练。我们应当传承这份技艺,让白云深处的故事隽永绵长,继续书写这份白色浪漫。
  实践团成员学习宣纸的历史                                                                             实践团观摩捞纸工艺
  墨舞千年,宣笔绘就文化魂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安徽省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进入宣笔生产车间观摩宣笔制作流程。据介绍,一支宣笔制作完成要经过九大工序,百道流程,才能达到尖、圆、齐、键的要求,从而被书画大家认可。
  接着,队员们进入宣笔展馆进行参观。实践团了解到当今宣笔制作工艺较之前的变化。据工作人员解释,一是人们的审美不断改变,宣笔的笔杆也随之改变,以适应市场及人们的需求;其次是宣笔制作中所用的原料略微发生改变,较之前更加的安全无害以及价格低廉。
  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对宣笔的制作工序及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团队中曾经研习过书法的队员也进行了一番体验,感受宣笔的独特之处,为本次探索之旅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工作间内师傅在制作宣笔
  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讲解宣笔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此行未觉远,来时花满路。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从自己的家乡——安徽拾起这些散落在皖江平原的优秀非遗,细细品味,韵味无穷。皖江绵绵承古韵,非遗悠悠耀四方。实践团将持续关注这些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响应新时代的号召,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商学院“皖江拾遗”安徽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 来源:商学院“皖江拾遗”安徽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
  • 皖江绵绵承古韵,非遗悠悠耀四方 ——河海大学商学院文化传承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 安徽学子三下乡:雨花台上忆先烈,红色基因永流传
  • 湖南信息学院电科院学子三下乡:红莲弘道团队助力西塘镇防溺水防诈骗宣传
  • 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交流共筑梦
  • 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交流共筑梦
  • (通讯员 张明 朱轶 杨淋淋)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文化交融与共同繁荣,7月15日,湖南第一
  • 07-18
  • 三下乡进行时 | 绿意盎然 心悦诚服
  • 三下乡进行时 | 绿意盎然 心悦诚服
  • 为了解居民对于成都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满意程度,评估城市生态宜居水平,为后续绿色发展提供合理建议打好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商
  • 07-18
  • 织就线上民族情,启航团结新梦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民族团结线上开营庆典
  • 湖工商学子“三下乡”|品悟传承精神 开拓创新之道
  • 源头活水清矛盾,枫桥治理焕新颜
  • 源头活水清矛盾,枫桥治理焕新颜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 07-1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