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种质资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保护和利用得重要性愈发凸显。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芯”种暑期社会实践团基于“种芯计划”,以保护老种子为核心,深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开展为期四天的乡村实践活动,旨在守护农业发展源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伊始,我们采访了当地青年返乡创业者,“情圆农场”负责人孙阳阳,深入了解当前种质资源收集的现状与问题。孙阳阳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外来品种的冲击,许多传统老种子正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收集和保护,但资源分散、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给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图为孙阳阳为团队成员介绍各类收集到的老种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种质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团队还前往江淮园艺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团队成员们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技术,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现代种子繁育的理论知识,也为在马郢村的后续实践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江淮园艺国家瓜菜育种创新基地
随后,实践团队深入马郢村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开启收集自然种及留种记忆的旅程。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老种子品种,其中胡萝卜“贼不偷”引起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这种独特的品种上面细,下边粗,口感脆甜,易炖易烂,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是承载着马郢村农民多年的种植智慧和农耕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向老农宣传“种芯计划”
结合自身种科专业特色,实践团队围绕种质资源保藏、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议题,在马郢村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海报、开展支教活动等形式,向马郢村村民普及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村民们对于老种子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同时,对于收集来的老种子,团队也将积极开展保护繁育工作,确保这些珍贵资源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支教带领孩子们制作“种子画”
在活动过程中,马郢村村民和孙阳阳对于种质资源保藏工作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支持。村民们纷纷表示,这些老种子是他们的“传家宝”,保护好这些种子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孙阳阳也对实践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马郢村的老种子保护,共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未来,实践团队充满信心和期待。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在马郢村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马郢村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马郢村的老种子保护中来,共同守护农业发展的“芯片”,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吕贝 崔玲玲 文诗璐
图源: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