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篱丝交织,编织起华夏文明之瑰宝

发布时间:2024-07-0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2024年7月7日,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实践团走进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康宁竹编厂,在红色大别山里,我们寻找、守护、传承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
  劲节抱贞心守艺绕指柔
  我国的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饱藏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传统美德,2008年经批准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意在“竹”,也在“编”。篱丝交集,一编一织,编织出中国人一种“竹”的审美,这是我们华夏儿女独有的浪漫。
  在独山镇游芳冲这个小山村里,仍流传着非遗竹编的神话。第一天的竹编探访之旅,不仅仅带给我们传统手工艺的震撼,也是一场文化的精神洗礼。49岁的邹红老师生长在裕安区独山镇,扎根在独山镇游芳冲村,创办了六安市康宁竹编厂,为非遗的传承迈出了艰难而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她出身篾匠世家,孩提时便常被爷爷编制的各种竹编吸引,每天放学回来就坐在爷爷身旁,学习各种竹编物品,然而从单纯的兴趣到“立身”之本,这期间却要经历一番淬炼与涅槃。她侃侃而谈,眉宇间藏不住对竹编工艺的敬畏与热爱。正是非遗传承人几十年来对非遗手艺的坚持守护,正是这些闪烁着的非遗文化精神,给予我们鼓励与动力。
  图为康宁竹编厂倪师傅指导学习竹编技艺。程唐和子 摄
  乡村工匠编竹器,非遗手艺有传承
  “竹子是山里人的宝贝,大别山区特有的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可以编制成欣赏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各种竹制品,山里人可以就地取材。”非遗传承人邹红说道。而在这些精美的竹制品背后,也形成了一个关于竹子的产业——竹编,在传承人邹红的领导下,康宁竹编厂应运而生……
  细长的竹篾在匠人手中来回翻飞,需要经过成千上百次地折回,一件竹编作品才会诞生。“编一个最不起眼的筛子,需要经过九道工序,而一个直径只有19厘米的看似简单的花器倒径篮,其实有500多道迴。这一切都需要匠人做到极致的细致耐心。”竹编厂的每一位匠人每天都与篾丝打交道,在编制竹编工艺品时,为了保持最好的手感,师傅们选择不戴指套,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大家的双手早已长满了老茧,指纹也早已被磨平。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坚持才让我们今天拥有亲眼目睹竹编光彩的机会。非遗竹编让我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坚实且独特的内核,在欣赏非遗竹编制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千百年来竹编文化的生命力和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精益求精的传承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新一代青年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我们义不容辞。非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并为之努力。
  图为康宁竹编厂手工艺品展示。程唐和子 摄
  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
  片竹成丝,编竹成器,行丝走蔑,宛如天工。如何摆放八根基础的小竹条,怎样将细竹丝正确缠绕在每根竹条上,如何将平面图案转化为立体图形,怎样避免竹条不断裂……每一位同学用灵巧的双手在“一压一挑”的上下翻飞之间,在“一经一纬”的纵横交错之中,亲身体验竹编技艺。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传统手工制作的不易。在编织过程中,同学们将平凡的竹条,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手工艺品,不仅锻炼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竹编文化的认知,从而为实现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迈出小而坚定的一步。
  图为本次实践团与康宁竹编厂负责人合照。程唐和子 摄
  很难想象,一种文化,循着历史的年轮,经历改朝换代、混沌乱世、历史变迁,一次次濒临灭绝,但又一次次在混沌的乱世中觉醒,燃起星星之火,这些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叹?除此之外,此次探访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在守护非遗竹编的同时,传统技艺也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创新,非遗文化才能行稳致远,历久弥新。我们是21世纪的新青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需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角色,推进非遗技艺成为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精神和力量。
  (通讯员王凌紫)
作者:王凌紫 来源: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 篱丝交织,编织起华夏文明之瑰宝
  • 篱丝交织,编织起华夏文明之瑰宝
  • 2024年7月7日,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实践团走进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康宁竹编厂,在红色大别山里,我们寻找、守
  • 07-09
  •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独山镇,竹丝织就星星火炬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