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乡村支教显担当,非遗传承促振兴”暑期支教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游芳冲村康宁竹编厂的旅程,旨在深入体验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竹编技艺。
一心一意在传承所念所思皆为民 “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匠人精神。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非遗竹编传承人邹红的竹编工作室内依旧灯火通明。那里,是邹红和她的团队用双手编织梦想的地方。邹女士带领全村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是“非遗传承人”更是“乡村致富引路人”。每一份竹编作品,都承载着独山镇的历史与文化,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故事和希望。独山镇游芳冲村,一个山中小村,因其丰富的竹资源和精湛的竹编技艺而闻名。这里的竹编技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千年。村民们利用手中的竹片,不仅编织出了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更使得竹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从而深深烙印在村民们的血液与基因中。
非遗竹编初体验敬仰之情涌心间 当天下午,实践队成员在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副经理兼非遗竹编传承人邹红的带领下,走进了摆满琳琅满目的竹编工艺品的展览室。邹红老师耐心地给队员们介绍着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在了解了这背后的艰辛与汗水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队员们心中。
图为竹编工艺品展览室内景 李自想 摄
走出展览室,随后有着几十年手艺的倪师傅手把手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制作一份简单的竹编作品的过程。老师傅们弯下佝偻的腰,歪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次穿过手掌心的竹条。竹条在他们的指尖留下的除了层层厚厚的茧,还有岁月流过的风霜痕迹。坚韧而又苍翠的竹条纵横交错,上下翻飞。不断地修剪、矫正,那任而东西南北风的竹子也不得不屈服在一双双巧手之下。虽然过程繁琐且需要耐心和细心,但成员们却乐在其中。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大家不仅学到了宝贵的技艺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时间之海大浪淘沙,非遗文化历久弥新。若不是有像邹女士和倪师傅这样的人接过传承重任,不断丰富发展竹编技艺,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手艺可能就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我们义不容辞。
图为康宁竹编厂倪师傅教学竹编 程唐和子 摄
绿色发展促振兴希望之竹遍前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绿水青山,也就有了金山银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经济发展互促互利,相辅相成,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自然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若不是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又何来漫山遍野的竹林,何来竹编技艺的薪火相传,何来村民们的笑颜与幸福生活。竹编,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它以竹子为原料,通过一双巧手的编织,将一根根竹子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竹编作品,不仅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独山镇游芳冲村一片片绿色的竹林中,我们看到了希望。这里的村民们一边投身于世世代代生活的山林的生态保护,一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竹编产业,走在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希望的竹苗开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游芳村的百姓们日子蒸蒸日上。竹子的生长速度惊人,正如我国绿色发展事业的迅猛势头。而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正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我们相信,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希望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也必将结出累累硕果。绿色发展,哺育希望。青年一代需要共同呵护这片绿色的竹林,传承竹编技艺,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康宁竹编厂负责人合照 程唐和子 摄
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火炬。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非遗竹编技艺的魅力和价值,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学校和社会,积极宣传和推广非遗竹编技艺和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做法,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非遗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当地村民的宝贵财富和生存技能,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更深度的弘扬、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将不断被推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通讯员 李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