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管技经研究生2022级团支部第三团小组在队长徐翠丰的带领下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校内以及周边社区(牟家馨苑等)以及青岛国际创新园附近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通过对所在城市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研有助于让周边群体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基于此,本小组打算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对青岛市崂山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简要调研,探寻目前垃圾分类在青岛市崂山区的具体实施状况,以此对青岛市崂山区未来的垃圾分类工作提出相应有益的建议。
调研伊始,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实践团队首先选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温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团队自身关于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十分全面,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并不能熟练的将它们做好相应的分类。见微知著,我们在垃圾分类方面知识的缺乏,引发了我们的好奇,作为接受能力较强的新一代尚且如此,社区中的居民们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基于上诉考虑,我们首先对周边的社区进行了简单的筛选,有针对性的选取了社区内有垃圾分类相关普及公告的小区,对小区内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主要内容包括清点小区和街道上垃圾分类回收点的数量,观察了市民在扔垃圾时是否有意识的将垃圾分类丢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问题存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些人的卫生意识淡薄,不说将垃圾分类丢弃,为了省事直接就随手放在他认为方便的地方,连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都无法保证;其实就是有些地方分类站的数量较少,很多还是通用的大型垃圾桶,并不利于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现有的分类站,垃圾桶上的指引性不强,无法起到提醒效果;而且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年轻人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以及实践效果要明显优于老年人。
经过四天的学习与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了解了附近居民的投放垃圾习惯,并于16日形成了问卷。7月17日-7月20日,我们在线上线下渠道中同时发放问卷,并每天随机深入访谈4位市民(共计16人次),采访内容包括其对青岛市垃圾分类情况的认知、需求和相关安全顾虑等等。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居民所所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较少,但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完全排斥,如果能够将垃圾分类工作便利化或者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的话,居民是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实践小组的成员们对青岛市崂山区垃圾分类情况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对市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行为有了大致的认识。根据调研情况,实践小组拟写了一份青岛市崂山区垃圾分类倡议书,目前仍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希望通过未来的补充完善,能够将其推荐给相关街道、社区,甚至上报给崂山区的相关管理部分,以期帮助居民减轻垃圾分类的压力,让居民可以更顺利地配合国家践行垃圾分类政策,为青岛市未来的垃圾分类工作提出相应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