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中,盐城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众多红色旅游景点,培育了优秀的革命精神和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教育环境。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红色旅游+”,增强大学生“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的意识,南京审计大学澄青实践小分队于2023年7月10日-7月13日实地到访盐城,通过实地参观、样本访谈和深度采访的形式,调研和采集盐城红色旅游景点的展览方式及研学情况,以此分析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价值,探讨新形势下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方向。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盐城市施耐庵公园,由专业讲解员带领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讲解员通过丰富的展览方式,如文物资料、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向大家讲解了革命烈士抗战的英勇事迹以及革命烈士精神对红色教育的推动作用,使实践团队成员对抗日战争的背景、战况、意义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在参观的过程中,英雄先烈展现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为人民福祉奉献一切的崇高品德让实践团队成员肃然起敬,这些既是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也是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革命先烈为标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做好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努力的准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对馆内的工作人员和游客进行访谈,进一步追寻和探讨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价值。受邀参与访谈的两位高中生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该纪念馆,他们认为展厅所呈现的展览方式多样,其中实物场景直观地展现革命烈士所处的历史环境,多媒体功能详尽地描述整个历史过程,各展厅所采取的脉络化艺术个性展览手段也成了游客与历史对话的载体。这些形式大幅提升了景点的红色旅游体验,同时也提高了游客对于红色教育的接受度,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渲染力和传播力。
7月10日下午,澄青实践小分队对盐城市施耐庵纪念馆专业讲解员进行深度采访。该讲解员认为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价值从文化底蕴、展览方式、对外宣传等方面均有呈现。讲解员提到,“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巧妙结合”,红色旅游是集学习历史、陶冶情操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教育效果。“红色旅游景点应该向展览方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实践团队从采访中得到启发,更深入地发掘红色旅游景点教育价值与展览方式之间的联系,并立足于丰富的展览方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传承红色精神。
挖掘和提升红色旅游景点的教育价值需要各方积力举之、汇智为之。首先,地方需筑牢经济基础,提高和协调待定城乡经济水平,整合当地红色旅游景点教育资源;其次,景区需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引导游客进行优质红色旅游参观;再次,社会需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培厚红色旅游的文化底蕴;最后,政府需加强监管,打造和谐的红色旅游环境,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建设。
至此,澄青实践小分队在盐城的实地调研告一段落。经过一天的走访,实践小分队的成员都收获良多,感受到了盐城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实践团队在广袤大地上且行且思,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以奋进姿态献礼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