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情深实践团“打卡”东营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讲好黄河故事 传承黄河文化
黄河汤汤,奔腾不息,于山东入海。2023年8月23日,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桑梓情深·乡村新颜”黄河文化调研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生态区参观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进行线下实践活动。漫长岁月里黄河滋养着华夏儿女,见证着历史变迁,见证着文明发展,是自然界繁衍生息的生存家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实践活动在黄河入海口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学习湿地生态知识,追寻候鸟迁徙足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感受黄河的力量与底蕴。

实践团队在黄河入海口合影
8月23日上午,团队成员们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生态区内集合,前往生态区内黄河入海口,探寻黄河文化,领略黄河魅力。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此处流入渤海,沧海桑田,大河息壤,这里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团队成员在黄河边进行实地考察
8月23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博物馆以“保护珍稀鸟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理念,分为“大河息壤—共生厅”、“候鸟驿站—共鸣厅”、“鸟国探秘—共赏厅”、“鸟类天堂—共享厅”四大主题展厅。在馆内讲解员的引领下,成员们对四大展厅进行逐一参观。

团队成员参观鸟类博物馆
“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黄河三角洲湿地,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在迎来送往中守护着自然的奇迹。这里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区内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包括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在内的鸟类373种。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内进行学习
黄河入海口生态区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在博物馆内讲解员的耐心解说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保护和修复黄河流域的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不仅可以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而且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湿地是东营市的优势自然资源,近年来黄河口地区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鸟类种群数量随之增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鸟类繁殖、越冬和迁徙的中转站。
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进行讲解
本次实践活动除实地考察外,团队成员还通过图片展示、宣传海报、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理念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展现给身边的人,让参与者更直接切实地感受到黄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在团队成员的悉心讲解和引导下,参与者们了解了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独特意义。
“桑梓情深”团队希望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不仅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记忆,也能将这次实践经验应用到更多的乡村振兴项目中,推广黄河文化,并且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在未来,黄河流域的乡村振兴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团队成员表示:“薪火将接续传承,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必将永恒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