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为响应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传承文化薪火,筑牢民族意识,我参与到“汇聚星辰力量,点亮传承薪火——户县社火”调研小分队,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三下乡。活动已经结束十余天,但是三下乡带给我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尤其对于第一次接触社火文化的我来说,在西安群众艺术馆里初步了解探寻社火文化时,就被馆藏里的微缩社火模型深深震撼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模型小人,组成了声势浩大的社火队伍,仅仅是模型就已经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这也让我不禁对社火产生好奇、产生了想要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想法。
炎炎夏日,户县社火传承人宋志荣老师和曹静香老师带着喜悦的笑容迎接我们,为我们讲述每一个社火模型表达的故事、社火的历史、两位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以及现在社火面临的困境。
看着两位老师发自内心喜悦与骄傲的笑容,让我也不由自主地代入进去,好似我也参与过社火表演。在参观了宏伟的微缩社火后,我不禁想要亲眼目睹社火的全过程,从社火的发起组织,到举办过程,再到结束,都想要亲身参与。因为我并不是陕西当地人,并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社火文化,所以当我听说上方都是八九岁的小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在想,如果我是本地人,小时候参与过社火表演,那种充满人间烟火的场景或许我可以记在心里一辈子,并在我日后的成长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问到社火传承现状时,两位老师无奈地表示现在耍社火的人越来越少,同时因为社会生活的压力,并且没有年轻人,没有热爱社火的人真正想要参与传承。看着两位老师落寞的表情,我开始思考,如果我再多了解一些社火文化,那么是否也相当于参与传承了呢?
在后面参观陕西文化馆和西安美术馆时,看见其他的非遗文化,想到它们可能也同样面临的问题,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里,学习到的关于非遗的知识十分丰富,但是我们实践学习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传承非遗的道路十分艰辛,我们虽然还不能做到像宋志荣、曹静香老师那样传承非遗,但是我们再多了解一些、再多体验一把,或许就能让社火的传承更进一步,越多一个人了解这一文化,它便不会遗失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况且社火的传承是那么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热爱的年轻人去贡献力量。
能参加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感荣幸,它使我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非遗传承,到实际现实中去体验非遗,见识世面,增长才干。草堂镇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社火文化,更是传承人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传承心态。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我认识到,大学生需要去社会中感受传承非遗,这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看到了富含民俗风情的社火文化,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努力。
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了解了非遗社火,也充实了自己。曾经我总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蒸蒸日上,是理想的完美状态,这次活动把我从理想社会拉回了现实,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各种不足,包括缺少年轻传承人、喜爱社火文化程度等等。
短短几天,细细品味起来每一个细节都让我难以忘怀。很幸运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聆听社火的传承历史。我相信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也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今后积极参与更多与非遗文化有关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以青春和激情投身非遗传承当中去,实现青春的价值,用行动诠释自己对非遗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