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入了解广德市东亭乡的非遗文化,2023年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电气与自动化系“风动竹韵,扇舞画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东亭乡开展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双手传承非遗文化,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经济,广德市地处江南丘陵、皖南山区,群山环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围绕着竹发展手工制造业,积累了很多非遗成果,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唐氏竹编、明德折扇。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合照
制唐氏竹编,寻匠人精神竹编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在实用性和装饰性方面都有广泛应用。除了常见的簸箕等制品外,竹编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在时尚配饰、文创产品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装饰功能。
在调研活动中,我们认识了竹编传承人唐师傅,为团队成员上了生动的竹编体验课,从竹编艺术的起源、盛行、流传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将团队成员带进精彩的非遗文化世界。唐师傅现场教学,她利用几根纤长且有韧性的新鲜竹条,很快就制作了一匹精致的竹编马,这看似随意的扭动,其中蕴藏着匠人们的巧思与智慧。团队成员被高超的编织技巧折服,虽手法笨拙,但是在唐师傅的耐心指导下,也学会了简单的竹编手艺。
图为传承人唐师傅为团队成员讲授竹编具体步骤
做明德折扇,体文人风雅宣城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乡”,除了笔墨纸砚以外,扇子也是文人的心头好,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明德折扇,具备制作考究、实用性高、观赏性好等特点。制扇往往是从选竹开始,经历开胚、分层、蒸煮等近四十道工序,再经过构图、描稿、分色等三十多道工序,最后才能将一把完整的折扇展现在大众面前。折扇最具意境的是匠人们在洁白稠密的扇面上用笔勾勒出轻松流畅的线条,绘出手工艺人的情愫;一撇一捺写下一个又一个文字,写出手工艺人的故事。完成扇面的绘制以后,要先用通条将扇面上放置扇骨位置的部分通一遍,便于后续扇骨的放置,减少对扇面的损伤,然后,将最大的扇骨上边缘与扇面上边缘对齐,刷上胶水,两者粘贴在一起再进行固定,等待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制成一把精美的明德折扇。
图为团队参加制作折扇活动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也需要精神支撑。非遗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还有精神延续——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依竹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培养了众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传承人,他们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不断改进技术,精益求精。一地一竹创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带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利用地缘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今发达的新媒体资源,积极参与传播非遗文化,学习相关手艺,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弘扬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