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7月24日电(通讯员 吕乐林)浏阳,是古法造纸的滥觞。置身翠如烟的竹林深处,远眺亲吻天空脚踝的山峦。为了深入了解乡村风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古法贡纸,2023年7月7日,湖南大学“一起下乡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邂逅了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黄隆根师傅。谈笑风生里、攒眉蹙额间,师傅将千年造纸的往昔岁月与现今窘况与向团队成员娓娓道来……

图为古法造纸传承人黄隆根师傅。通讯员 吕乐林 供图
与造纸的相遇始于初中,数十年如一日,在同村人纷纷转行的大趋势下,黄隆根“抱朴守拙”,坚守古法造纸的传承事业。恰如穆旦所写,“在岁月流逝的滴响中,坚守着自己的孤岛。”时光匆忙而逝,世界总是喧嚣,但总有那么一些人,默默守护着非遗的灯塔,让民族脉络之光生生不息。
终于,挨过冬季,便迎来了春天。2016年浏阳手工纸被正式列入长沙市非遗项目。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
锚定生机不弃,守来路定归途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与徐悲鸿先生此言相似,黄师傅的讲述中亦多次语及“生机”一词,“生机是古法造纸延续传承的核心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浏阳手工纸的昌盛之际。而后,浏阳手工纸虽质优品佳,却难敌机械造纸效率优势的冲击。
销路不畅,是浏阳手工纸面临的一大难题。往日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浏阳手工纸,在今天,只是古籍家等人的“专属”。黄师傅眼底浮出一丝忧虑,“古法造纸技艺代代相传,我已经是第五代传承人了。这些前人们一步步实践出的智慧结晶,我们不希望于今失传”。
扛竹步步前行,黄师傅的脚步随山坳地势几经踉跄,肩上的竹尾一蹦一跳,似孩童在玩乐,而又若垂垂老矣。这一程,是来路,亦是归途。

图为黄师傅带团队成员上山伐竹。通讯员 吕乐林 供图
传承漫漫之路,群相继代相续
岁月的洪流,卷走了青春与年华。丝丝纹路沿老人手掌攀岩而上,枯黄短小的指甲镶嵌在黄师傅已然弯曲变形的手指上。
在五更起二更睡、伸手不见五指、目光所及皆为造纸的日子里,黄师傅坦言,“最初接触造纸是由于家庭传承的手艺,之后与造纸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建立起情意。虽然造纸很辛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群与群之相继,代与代之相续。在技艺传承的路上,黄师傅培养了许多传承人,其子女亦对古法造纸技艺了然于胸。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从事古法造纸事业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现在浏阳手工纸的经济效益不高,并且造纸坊的工作辛苦。”在黄师傅的剖析中,团队成员逐渐知悉古法造纸青年人才缺失的原因。

图为黄师傅分享造纸故事。通讯员 吕乐林 供图
孤岛连成大陆,活乡村倡非遗
光影流转几十载,磨不平匠人心。清朝乾隆时期,浏阳手工纸因其浸润保墨、纤维细腻被朝廷官府纳用,被人们赞之为“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时有“贡纸”之称。黄师傅对于造纸术的未来满怀期许,曾有湘潭一老板以四十万高价欲收购浏阳手工纸技艺,被黄师傅断然拒绝,“浏阳手工纸诞生于浏阳,我希望留存着这份手艺,让这门手艺重燃生机,村里家家造纸,年轻人重归故乡”。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黄隆根师傅同样是“了不起的匠人”。道虽长,但长不过匠人心,路虽阻,但阻不住坚守魂。面对现今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盛景,黄师傅表示:“虽然年长,但我很乐于借助这些新兴的方式,来助力我们浏阳手工纸的销路拓展与未来传承。”
黄隆根师傅向团队成员挥手告别,造纸馆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笔墨纸香的气息于空气中氤氲,明早,他又将投入日复一日的日常中。或许下一次拜访黄隆根师傅,将会迎来浏阳手工纸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