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师生赴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寻访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通过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先辈革命精神。7月3日,南昌大学“寻访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红色青年队一行11人,前往吉安市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走读暑期社会实践。
回望峥嵘岁月,品味红色故事
团队成员在乡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晓东村红色遗址,这里保存了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走进畲族文化展示馆,何站长向我们介绍了晓东村红色革命发展史,回望了晓东村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来到场馆外一片桂花树下,何站长向我们讲解了六子参军的故事,团队成员深受震撼。1931年9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一方面军到晓东村隐蔽休整,在部队即将转移时,晓东村谢氏人家六兄弟都报名参加了红军,为了留下一个念想,每人临行前都亲手种下了一棵桂花树。时至今日,这六棵桂花树已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体现了晓东群众投身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情,品味六兄弟的革命故事,能够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奋斗不息。
追寻红色记忆,传递革命圣火
团队成员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回顾红军在晓东村的行军路线,追忆晓东人民的斗争史。当年,毛主席率领在晓东村隐蔽休整、待机数日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共两万多人,从这里兵分兴国高兴圩和泰和老营盘两路,分别与国民党军队交战,均告完胜,重重挫败了“第三次围剿”。望着墙上的烈士名录,他们离妻别母、兄弟结伴随部队扛枪参军的场景在我们脑中不断浮现。
解放初期烈士普查资料显示,踏上红军长征的晓东青年有110人,生还者不足20人,大多数的忠魂都献给革命,忠骨埋在青山。一张张老照片挂在墙上,仿佛在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信念永远留在这里,事迹永远流传下去。一扇扇斑驳的纸窗,一件件陈旧的展品,带我们重温了那段战火纷飞年代里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仔细看、认真听,那段血与泪的历史,革命先辈们执着、坚毅、奋发的精神令人动容。纪念馆向我们展示了那段不朽的历程,让每一个实践团成员都为之触动,对革命烈士充满敬意。
“这些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代代相传,铸成了晓东村的红魂。”随行的晓东村支委雷泽长说道。实践队员王剑参观后表示,“我初入这个红色纪念馆,一片蕴含历史气息的古屋映入眼帘,里面的文物、设施处处体现着畲族人民淳朴的民风与不屈的斗志。感受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继承先辈的精神意志,让我的前行愈发坚定。”

深入人民群众,传承红色文化
在了解晓东村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后,团队对村干部和村民分别展开调研。团队就红色文化发展目标、红色设施建设预期效果、现存困难等主题对村干部展开访谈,认真倾听村干部的回答,晓东村党支部书记雷明生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晓东红色文化发展之路,他表示,当今的晓东村正紧扣县委全面建设“五个万安”新要求,聚集村级“六个一”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项目大比拼”的干事创业热情,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针对晓东村村民,团队就红色文化发展建议、现存不足、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访谈,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村民意见,与村民们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建设善治共富乡村,共同探索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途径。实践团从村干部和村民话语中追忆红色记忆、体会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调研发现,晓东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切实把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组建以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红军后人、新乡贤、致富带头人、少数民族代表等人员为主体的队伍,推动红色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开展红色宣讲8场、兴修红色场馆2座,将红色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中,充实和提升红色文化内涵,形成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实践队成员刘晨皓表示:“在深入晓东村调研时,很多村民向我讲述了革命先辈的故事,从中我体会到革命先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仰;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要学习革命先辈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更好地担起时代职责,回报党和祖国,回报社会。”
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红色基地,挖掘其深厚的红色资源,重走了红色足迹,感悟到晓东畲族村独特的红色文化,走访党员,调查群众,在群众中宣传了红色革命文化。记忆因红色而传承,青春因磨砺而出彩,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