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谷雨天碧,凯歌浩荡”实践团队:瞻烈士陵园,思先驱英魂

行走红色之旅,探寻红色音乐。为传承新四军文化,继承并创新皖南红色音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谷雨天碧,凯歌浩荡”实践团队,在7月8日赴泾县皖南事变陈列馆及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7月8日晨时,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谷雨天碧,凯歌浩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始了一天的行程,赴皖南事变陈列馆及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皖南事变历史 
 
首先,团队成员通过观看“新四军成立”“挺进华中,英勇抗日”“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发动事变”四个阶段的视频影像、文字资料、军事地图、革命战士回忆口述以及外国友好人士自传等方式了解新四军队伍从创立、发展、巩固和壮大的整体情况。
其中皖南事变的经过介绍是整个陈列馆的重点和中心部分,陈列馆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手法真实再现了皖南事变发生的事实经过。陈列馆还通过生动的人物模型和真实的场景还原沿途展示了新四军在云岭里突围、辗转、再突围的过程。这包括夜渡章家渡、丕岭交火、会攻星潭、白户坑会议、临时改编、激战东流山……重走新四军路,一座座沙盘模型都体现了新四军当时交战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

图为参观激战东流山场景 
 
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这样一个小故事:1940年底的一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给作曲家任光(1909-1941)送来他自己创作的一首歌词——《别了,三年的皖南》,请任光谱曲。袁国平对任光说:“新四军是1938年成立的,在皖南已整整三年了,同志们对皖南都很有感情,新四军即将北渡长江,得给同志们打打气,以振作精神,到江北敌后开辟新的根据地。”于是,传颂着不怕艰苦以及保家卫国的光荣家国情怀的经典皖南红色歌曲《别了,皖南》就这样诞生了。

图为参观学习皖南事变具体经过
参观完陈列馆,团队成员移步烈士陵园。刚到陵园入口,就被门前的石阙所震撼:四阙七米,意味着新四军在此地进行七天七夜的艰苦、悲壮的奋斗。四座石阙四面分别镶嵌着周恩来、叶挺与项英、鱼水情、转移、激战、壮烈牺牲、永垂不朽、悼念等文字与图画。八组石刻浮雕,生动反映了皖南事变的悲壮与惨烈,寓意皖南事变是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史上一次“千古奇冤”的惨痛事件。

图为烈士陵园石阙 
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穿过树林遮蔽的通道,象征着国难和新生的断壁残垣围绕着宽阔的纪念碑广场,展现出后人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仰。四周壁廊刻画出革命战士前仆后继的斗争史诗和代表那个时代壮烈而悲壮的乐曲,在队长金颂喆的带领下,队员们列队缅怀革命志士,深情地合唱起《别了,皖南》和《新四军军歌》。

图为参观《新四军军歌》石壁 
穿过纪念塔,水西森林的自然风光窥见一斑。在挺拔茂盛的松树林下,一排排的烈士墓碑安静地矗立泥土的怀抱里。这些墓碑有些用一段话介绍了一位烈士的生平,有些仅有寥寥数语,有些甚至没有碑文。但在墓碑的字里行间,映射出一个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伟大信念!与此同时,团队成员注意到大多数烈士牺牲时也不过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在青葱岁月就已担负起如此重大的使命,这让每一位成员动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我们也将成长为当初挺着身躯踏上为还回家园远征的年龄,也正是努力学习课内课外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好年华。脚踏着革命烈士用鲜血誓死保卫的土地,我们也将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时间:2023-07-22 作者:许方捷 王茂林 金颂喆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关注: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谷雨天碧,凯歌浩荡”实践团队:览史
  • 广东医学子三下乡:织牢急救网,青春齐守护
  • 西华师大学子三下乡:太极强身健体抵御结核
  •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谷雨天碧,凯歌浩荡”实践团队:瞻烈
  • 山理学子三下乡:凝聚青春力量,绘就七彩假期
  • 西安工大学子: 茶香满城,以茶业兴
  • 中国矿业大学筑梦支教团“向远筑梦”分队 参加邳州市“彭聚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