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微光成炬,青春助力童年
(通讯员 刘心茹 孟恬薇 吕悦悦)河南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号召,鼓励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八字要求,组织多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分赴各县(市)区,切实发挥大学生思想活跃的优势,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礼貌建设为重点,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2023年7月2日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来到了新乡市封丘县黄陵镇闫庄村,针对于闫庄村的儿童,组织了主题为“心手相牵,阳光童行”志愿活动。
团队希望经过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本事,提高综合素质,也为农村的改革与谋求发展吹了新风,让“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文化和学术以新的形势送下乡。并且将“三下乡”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共青团员、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一个社会实践的阵地,成为一个素质教育的典范。义务支教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该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设定的,对该校学生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课堂是文化课堂的延伸,是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设定的,主要活动有:咕卡、画画等。我们教学生画画,丰富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 新的体验,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咕卡活动也激起了同学们对色彩的搭配,以及同学们愿意动手去做,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为主要目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关爱乡村儿童,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传递温暖,给乡村儿童更多的关爱,本次活动主要分3个项目:泥塑作品展示、画画、咕卡,项目的展开主要是为了激发培养当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给对画画,做手工等感兴趣的孩子提供一个体验与展示的机会,也给更多的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服务。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可以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拓展孩子们的学习范围,帮助孩子们坚持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乡村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助力乡村儿童更好的成长。
手工制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和技术操作能力,熟悉材料、工具、工艺流程,累积经验、感觉培养心灵手巧的孩子;学会切、削、剪、折、搭、贴等动手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促进孩子现察、创意、构想、规划、制作,以及试错、反思完善作品的能力,养成耐心、细致、坚韧和开拓的内在品质。手工课是经历发现、构想、创意、实施、检验、修正过程,这里面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机会吸收和引用创新观念,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手工使孩子们从不同层面感知生活,养成动手制作的意识,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动手先试试!”
此外,手工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不同的材料和元素组合在一起,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生。手工也是一种放松和减压的方式。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暂时摆脱日常的压力和焦虑。手工制作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动作,这对干放松和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心理素质非常有益。
在小组合作制作的时候,养成孩子的团队意识,体验协作的乐趣。协作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手工课的潜在教育目标。
确实,“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须躬行”,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充分利用暑假期间,深入社会,感知社会的一个平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自身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大家一起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为自己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大学生将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大家会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自己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真正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时间:2023-07-12 作者:刘心茹 孟恬薇 吕悦悦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注:
- 观军部旧址,忆峥嵘岁月,悟革命精神
- 2023年7月5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武汉、南昌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进行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
-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