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溪望”暑期社会实践:运墨起笔承“溪”望,科技创新行未“莱”

7月9日讯(通讯员 颜冰冰 叶怡琳)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7月1日-7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溪望”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安溪县蓬莱镇彭格小学,通过科技支教、产业调研发挥机械学科优势,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溪望”社会实践队走进彭格小学开展科技支教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奉献于社会,实践队员前期对彭格小学课程学习情况及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调查了解,结合实际学习情况设置了:“机械小发明”、“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机械科学小实验“,”学习安溪红色历史“、”感悟嘉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队特邀省级思政学科团队名师林雄萍,善用“大思政课”,宣扬爱国教育。
实践队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聚焦“我以及我所教的课程能为育人贡献什么”展开教学。在”机械小发明“课程中,利用废瓶子、电机、风扇叶、小车轮等给孩子们示范做“溪望号”水陆两栖车,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发挥创新精神,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亲手打造自己的小车,并开展“溪望号”竞速赛,最终从设计和性能两方面为小车进行打分评比,让孩子们在竞赛中体验创新和设计的意义。
图为支教学生在准备竞速赛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工匠精神”课堂中省级思政教学名师雄萍副教授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抛出四个含有“匠”字的词语,引出课堂主题“工匠精神”。“匠石运斤”“文章宗匠”“能工巧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四个浅显易懂的词语,让孩子们深刻明白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向孩子们讲述了袁隆平爷爷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同面孔洒下同样火热的汗水,希望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在今后生活中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林教授带领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员冀洋锋博士和实践队员王玥以诵读的形式,讲述先进模范的故事,期望孩子们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林教授的到来为乡村青少年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也给实践队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引导实践队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图为林教授带领冀洋锋博士和实践队员王玥诵读先进模范故事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课程中,冀洋锋博士首先将晦涩难懂的人类飞行简史用简单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随后阐述了飞机的分类和世界上主要的现役飞机,台下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猜测飞机的型号,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最后冀博士用建议的现场实验揭密了飞机能够飞起来的秘密,其中还穿插了我国航空先驱的爱国事迹,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图为冀洋锋博士在讲述飞机简史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地理知识小讲堂”陈立晖队员向孩子们讲解天气、气候的相关知识,由天气预报为起点向孩子们发问,天气和气候的差别,帮助孩子分辨简单的天气和气候,重点让孩子们知道天气及其影响,讲述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农业生产、天气与战争之间的不可忽视的联系,由此告诉孩子们天气恶化对环境造成的伤害,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是无法轻易逆转的,呼吁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保护地球环境。
图为实践队员陈立晖在讲解“多变的天气”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机械科学小实验”实践队员陈天财通过演示实验:”戳不破的气球“、“掉不下来的乒乓球”“不漏水的瓶子”引入“大气压”的概念。对于懵懂的孩子们,实践队员耐心讲解,鼓励孩子们思考实验的原理,引导孩子们大胆提问。实践队员还设置了“高处不胜寒”这一与“大气压”无关的实验,鼓励孩子们发散思维,打破定性思维。最后邀请孩子们上台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陈天财在讲解“戳不爆的气球”实验原理 通讯员 陈天财 摄
“嘉庚精神”实践队员杨万利通过新加坡货币上的嘉庚先生,用更加简易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嘉庚先生的成就,从子还父债、回乡设立私塾、坚决反对外商提出停办学校才给予经济资助的要求,坚持继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所有的资产都献给国家教育事业只给子女留下贴身印章等故事,让孩子们对嘉庚先生的突出贡献有更加形象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杨万利在介绍陈嘉庚先生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在“机械基础小百科及知识竞猜”课程中,实践队员张美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让孩子们自主寻找生活中蕴含的简单机械,举例讲解生活中常用的筷子和剪刀等简单机械工具,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机械,并通过快问快答游戏的形式巩固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
图为实践队员张美娟在与支教学生互动 通讯员 谢书涵 摄
支教亦是自教。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用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去服务孩子们,用真情实感去融入孩子们,去倾听孩子们的故事。一群年轻人,希望用自己绵薄之力,让孩子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进的方向,对自己充满信心。教人也育己。也许实践时间很短,但也足够治愈孩子们和老师们的内心。
 
溪望”社会实践队在蓬莱镇开展“一村一品”调研活动
鹤前村“状元红”荔枝调研:为了进一步响应“一村一品”政策的实施,7月1日调研小队奔赴蓬莱镇第二届荔枝文化节现场,在展会上,调研小队对荔枝商户及一些个体农户就“状元红荔枝的产量及销量如何?”、“通过什么样的渠道销售荔枝?”、“荔枝售价如何?”等问题进行采访调研。了解“状元红”荔枝的历史、产业现状及蓬莱镇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小队发现当地荔枝采摘过程中,采摘农户存在人身安全隐患问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设计了一款“高空采摘器”,并根据当地果树的实际采摘问题进行优化改良,加装摄像头、网兜等,提高采摘效率和安全性。

图为实践队员周伟超在使用高空采摘器 通讯员 吕存煜 摄
福山村多肉种植基地调研:目前多肉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家庭装饰到园林景观、从室内绿化到室外美化,多肉植物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重视,多肉植物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福山村多肉植物是蓬莱镇“一村一品”政策重点发展产业,7月2日调研小队前往福山村进行采访调研。调研小队发现由于当地的种植技术单一,劳动力不足,销售渠道单一,导致种植规模缩小和品种单一。调研小队对商户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开展内部会议进行讨论分析,并积极为商户开展线上宣传活动,活动形式包括:推送新闻、推文投稿等,希望引起社会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视。
图为实践队员陈天财在调研福山村多肉 通讯员 吕存煜 摄
龙居面线非遗工坊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与典型代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它涵盖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乡村社会群众生存技巧和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更是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龙居村手工面线“龙居面线”是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7月3日调研小队实地走访,前往龙居面线非遗工坊进行参观调研,采访龙居面线非遗技艺传承人胡丽珍,并体验了拉面、晒面等面线的制作工序。针对“面线的制作工艺具体步骤”、“为什么这项技术能列入非遗”、“面线手艺传承遇到的难点”等主题进行了采访调研。调研小队发现其中存在人才缺失、生活方式改变无人传承等难点。调研小队表示将从线上渠道帮助工坊加大宣传力度,运用专业知识尝试开发面线自动化晾晒设备。
图为实践队员张美琳在体验龙居面线拉面过程 通讯员 吕存煜 摄
青年者,人生之华也。只有立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绽放绚丽之花。 几天的支教和调研活动丰富了实践队员们的大学生活,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为当地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实践队员来说,短期支教的意义在于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切身实践国家精准帮扶的政策;对孩子们来说,是有了通向更大世界的大门,是另一种质感的假期。
 
 
时间:2023-07-09 作者:颜冰冰 叶怡琳 来源: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溪望”暑期社会实践队 关注:
  • 大学生与时代同行,全民共建“共同富裕”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