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探寻来自古老东方的面塑

      中国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为了探寻千年来的非遗文化,2022年8月4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悠悠匠心”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了昆明状元坊面塑工作室,对王之勇老师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王之勇老师作品 陈慧凌/摄)
 
(王之勇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面塑文化 谭鸿/摄)
      “面塑最初的原料就是面粉,是能吃的非遗文化。南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就捏制风格来说,各 地都大不相同,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王之勇老师说到。
      “前期的面塑材料延展性不好,缩水、龟裂、易碎,经过多次改良,面塑材料更加坚固的同时增加了柔韧性,一般的磕碰不会产生破损。色彩更加丰富稳固,历经时间的变换,色彩历久弥新,依然如故。 ”
      王之勇老师没有停留在传承上,而是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用的材料也从面粉发展到彩泥、陶等,在制作过程中首先选取软硬适中且适量的彩泥捏出作品的轮廓特征,再利用娴熟的技法慢慢捏出作品的细节,动作轻柔,一步到位,每一步形态要把握准确,否则影响下一步的制作,整体完成后需要色彩添加再用颜料上色。他的面塑作品用色独特,工艺细腻雕琢、神形兼备。“我希望一方面继承传统面塑精髓,另外一方面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立足东方传统民族文化,融汇西式艺术手法,在传统魅力与现代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寻找共鸣。”
 
(实践团成员在王之勇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面塑玫瑰 刘坤/摄)
 
 
(实践团成员作品 邓星/摄)
 
      参观完面塑老师的工作室后,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对王之勇老师的采访,对面塑的认识逐渐深入,不仅现场观摩了老师制作面塑的过程,而且在王之勇老师的指导下现场制作了一朵面塑玫瑰。“先将准备好的面塑面团取一小部分揉成椭圆形,按压在准备好的棍子上,在将剩下的面团由小到大的长圆台,等距离的剪成15个小段并揉成圆形。”王之勇老师耐心的指导着,“再由小到大将15个面团赶车圆片边薄里厚的贴在花心的杆上一层三片,前三成花瓣高度逐渐升高,适当外翻成开花的效果,第四五层与第三层登高并外翻花瓣......”
      面对当下年轻人对于像面塑一样的非遗文化不愿了解的传承困境,王之勇老师希望年轻人能够多体验、多感受、多学习面塑文化,让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大学生拥有更加开放的思维,能够对非物质文化产品进行全新的呈现、时尚的解读,让非遗文化有新活力,让传统技艺、传统习俗、传统演艺和现代审美习惯结合在一起,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
 
(实践团成员与王之勇老师的合影 张悦/摄)
      一团一世界,循环往复的手势是像王之勇老师一样的非遗文化人的一生。人们通过充满想象的转化,将普通的面团变成了不同形状,把面团赋予了新的生命,在不同时刻表达着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来自古老东方的面塑艺术,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结晶,要弘扬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2-08-27 作者:周雨歆 来源:周雨歆 关注:
  • 穿梭千年,探寻来自古老东方的面塑
  • 穿梭千年,探寻来自古老东方的面塑
  • 中国的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
  • 08-27
  • 科技为民,酸枣累累——崇义县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 四川学子三下乡:普及网络知识,守护信息安全
  • 萤萤之火可以燎“原”,垃圾分类走进生活
  • 山东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感受乡村民生,关注粮食安全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