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渺深蓝社会实践团队对渔业基地、明德市场以及海门码头均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到当地政府改进了渔业的基础设施,鼓励与号召渔民购置、建造钢壳渔船,实行“改木建钢”政策。同时在与渔民代表姚来舜主任访谈中,主任重点提到练江的污染治理给海门渔业带来巨大变化:在过去练江治理问题没有解决时,出海口的垃圾漂浮物随处可见,水浮莲过度生长,影响了近海鱼苗的生长和海水质量;后来当政府在练江的污染问题中投入上百亿资金进行大力整治后,海门练江出海口的水质年年改善,出现海鱼回游的现象,提高鱼苗的培养质量和海门渔业的供应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海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门镇将5月1日12时-8月16日12时设置为禁渔期。

团队在调研期间,通过实地观察,探索海门特色景点,直观性了解海门近年发展的基本情况。团队在实地调研4A风景区莲花峰公园、访谈景区肖泽阳主任、实地采访游客后得知:莲花峰景区几经修缮,日新月异,绿化环境改善明显、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利用小镇靠海的独特地理优势打造具有海滨小镇特色的旅游风景区。本团队了解到随着广场、正门、围栏、楼梯等设施的增加,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安全更有保障、景区外观更加专业化,更加方便管理人员治理。此外,景区还秉持着环保理念,本团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园区路灯设计别致、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为低碳生活做出贡献。在园内本实践团队看到一座图书馆建成待用,从外观可看出其颇具规模,藏书众多、书香气息浓郁,当地群众对此表现出热烈的期待。

浩渺的南海孕育出这座秀美的海滨小镇的独特文化,探寻这座小镇的文化内涵成为团队核心任务之一,其中以非遗文化英歌舞为代表。此次活动,团队采访到了英歌舞传承人姚担先生。姚担老先生以亲身去感受英歌舞所带来的澎湃活力,深刻体会到一项跨越百年的文化的魅力,去寻觅英歌舞所留下的岁月痕迹,并不断破解文化传承的艰辛困难。团队成员也有幸参与到英歌舞的基础训练中,切身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
百年英歌,传承现代,不变的是那一份浓厚且沉重的文化情谊,英歌文化的传承需众人同心协力地守护与传播,道虽远阻,但行则必至。姚担先生希望民族英歌舞在未来能够迎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英歌舞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具魅力的光彩。

“烟波浩淼如云天,海色山光出自然,水涌三江天地阔,飞鸿照影一情牵。”海门,因海而生,靠海而作,是练江汇入南海的大门,拥有百年粤东岭南文明。海门小镇在时代召唤下紧跟国家政策,全力治理生养祖辈的海洋,立足于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和人文底蕴,以渔业为主打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当地特色及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海门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坚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统筹兼顾,打造粤东古镇成就辉煌。这座小镇,在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中,在古典与时尚的互融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契合中,在广袤的岭南地区中留下了绚丽的笔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