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全面开展微改,利用这种“绣花”功夫,着力解决了旧城衰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然而现阶段,微改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改造,忽略了社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或是为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在社区空间中进行历史文化的符号化拼贴、堆砌,从而产生各种生搬硬套的空间印象。甚至微改过程中社区功能彻底改变,原居民迁出社区,成为商业化的“伪社区”。这些改造方式往往造成人地关系疏离、地方原真性降低、生活空间商业化、邻里情感灭失等消极效果。因此,剖析人地关系层面下的微改造,成为评判“真社区”的关键。鉴于此,本团队从微观角度,选取一正在微改的凤和村,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基于人地关系共生互促的视角,具体剖析二者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探索驱动机理,并构建发展框架,从而提出微改优化建议。
1、小队初建成,齐聚凤和村
为响应我国乡村振兴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建设美丽乡村探寻新路径。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空港小队于2022年8月在台风天齐聚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空港小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空港小镇微改造项目做了实地调研。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对凤和村空港小镇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还对空港小镇微改造的协调过程进行了挖掘,探索“国资引领社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企业携手村民”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空港小队分别从深圳市、佛山市和广州市各个区出发,于上午11点半在高增地铁站集合开展调研。为深入了解空港小镇的发展历史,团队提前联系了空港小镇微改造项目部,项目部对本次调研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不仅为团队讲解了空港小镇的历史和整体发展规划,并带领团队参观了空港小镇的特色基地。
图为杨女士为实践队介绍凤和村微改造项目。团队成员 姚婷 供图
2、旧瓶装新酒,走进微改造
据白云区地方志记载,凤和村是在清朝中晚期即大约1724年后逐渐形成,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村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为三间两廊。建筑采光好、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是岭南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样式。随着机场的搬迁、土地性质的改变和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凤和村也逐步变成了“空心村”。团队成员在微改造项目部杨女士的带领和解说下,了解到整个空港小镇的微改造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推倒重来,而是以村落原建筑为基础,通过对外立面修葺,融入现代化的内部设计,引入商业、办公、酒店、民宿、研学、乡村电商等元素,导入粤菜师傅和建设政策性租赁住房等项目,从多方发力来盘活“空心楼”。同时,充分发挥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的功能,运用创新模式,实现国资引领社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企业携手村民共同缔造美丽乡村。
图为传统民居景观内加入的现代化室内设计。团队成员 蔡承延 供图
3、体验新业态,领略镇风情
在实地考察期间,空港小队团队成员聚焦村落微改造,先实地走访了空港小镇的网红特色民宿“大隐于市”和“朗匯”,据说“大隐于市”的老板来自云南洱海,因此外墙的框架都是洱海运过来进行再装潢的;然后,团队成员品尝了当地特色粤菜(什间和院)和网红甜品(胖桃子甜品店),并参观了微型动物园和集会议展览文娱一体化的多功能场所“翼”空间,而在我们走访期间,“翼”空间正被用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培训基地。产业园区主要是培养电商直播人才,打造电商直播孵化器,给不同地区的农产品进行直播宣传造势,以农带农的直播卖货模式不仅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购物习惯,也为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丰富了商业价值。
4、走访镇中人,细品乡村味
参观游览的同时,一方面,团队成员对当地商户什间和院的厨师长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空港小镇商铺的运营以及粤菜师傅的技能培训的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对本地村民进行了采访,其中胖桃子甜品店的店主便是凤和村的当地村民,她在新西兰留学学习西餐,学成归来后选择了有发展潜力和租金较市区便宜的空港小镇作为其蛋糕工作室和甜品初创店面,可以说是“空心村”年轻力量的回归代表。
图为实践队在访谈胖桃子甜品店的店主。团队成员 王智豪 供图
凤和村,在几年的微改造后,村子从破败的 “空心村”一跃成为了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是“三旧”改造的样本,也是乡村振兴的优秀典型案例。调研团队通过深入凤和村实地走访,对外来资本和本土资源互动耦合机制进行研究,为广东“三旧”微改造下多主体协同耦合机制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借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而作为公共管理的研究生,更要积极响应我国乡村振兴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大理论研究和理论转化的力度,并将自身学术能力与乡村发展现状相结合,在践行习总书记“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合影。团队成员何欣倪 供图
团队活动感悟
万方(指导老师):
激活各个社会主体的公共参与是现代基层治理的焦点问题,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了解相关的实践现状,有利于书本知识的落地,让思考更接地气,更使得研究的方向更具体,希望团队能藉由此次活动举一反三,更好地将实践问题与理论思考结合起来。
查理思(指导老师):
基于前期理论研究的深厚基础,空港小队的成员选择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凤和村空港小镇作为调研对象,深入凤和村,对空港小镇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还对其微改造的协调过程进行了挖掘,探索了“国资引领社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企业携手村民”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本次调研活动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姚婷(团队学生):
我们这次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在于学习空港小镇改造的好的经验,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空港小镇改造的各个角落以及项目承办方、村民以及入驻商户的基本情况,帮助我们有效地了解对于空港小镇进行改造的理念,村民生活的变化。我非常珍惜这段与伙伴们一起调研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我们讨论思考,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充实了我们的研究生生活,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让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力量落到实处。
何欣倪(团队学生):
盘活,不是外部变得光鲜,而是内部富含运转的活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牵头引领,空港小镇更是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出了其适时适世的发展道路,以国资引领社资,让企业携手村民,融现代设计活化村屋价值。肉眼可见的,是凤和村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村庄整治方面的显著成效,深有感触的,则是其空港文化、人才培育、产业融合等所内赋的活力,走出凤和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吴丽君(团队学生):
通过深入到改造后的凤和村空港文旅小镇调研,我们在体验微改造成果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旧村改造后所带来的活力,对现代基层治理有了更全面的感知,在了解这个百年村落的旧村活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明晰了政企民的协同配合机制,也拓宽了乡村改造的新思路,对于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