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星火同绘·传声”实践服务团和“述忆家国·语通华夏”实践团成员韩澳,在郭春娟老师的带领下,专程前往昌平区拜访了郭世琮先生。作为抗日小学创办者郭芳亭先生的后人,郭老先生向实践团深情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郭世琮出生于洪洞北秦村的革命家庭。在抗日战争时期,其父郭芳亭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了郇堡北社抗日小学,这所被嘉奖为抗日模范学校的校园里,留下了郭世琮童年时期舞大刀操、查路条、演抗日剧的珍贵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郭世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新中国首批学习意大利语的学生,远赴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外交。在苏联求学期间,他刻苦攻读,每天上课抢占前排,经常学习到深夜两点。他说,“努力学习是给国家抢时间,一定要考五分的成绩。”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体现了那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世琮学成归国后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被派往中国驻索马里使馆工作,后升任一等秘书。在非洲工作期间,他多次面临狮群围堵、高温断电、疾病威胁等困难,但始终坚守外交岗位。最让他遗憾的是,父亲去世三个月后他才得知这一消息,但他深知“为国尽忠就是为父尽孝”。
在任职驻米兰总领事期间,郭世琮大力推动民间外交,积极促进国内省市与米兰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留下了中意友谊的佳话。退休后,他依然通过翻译《傅科摆》等著作,持续为中意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郭世琮先生讲述外交生涯
采访结束时,郭世琮先生为青年人写下深情寄语。他用忠诚和担当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坚守奉献诠释了老一辈外交人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他期望新时代青年能够从外交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继承和弘扬矢志不渝的爱国爱党情怀,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这次口述史采集工作,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一代外交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不仅为研究特定时期的教育与外交语言使用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图为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