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沂水县革命纪念馆的阳光透过窗棂,烟台理工学院 “青春心向党” 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正俯身记录 —— 这是 2025 年暑期,他们扎根沂蒙革命老区开展 “三下乡” 实践的生动一幕。15 天里,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在红色溯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产业调研中破解发展难题,在校园科普中播撒财经种子,用青年智慧为沂水县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红色财经寻根:让革命精神照进现实
“原来早在革命时期,沂蒙根据地就有了‘廉洁理财、为民服务’的财经传统!” 在沂水县革命纪念馆,团队成员听完 “红嫂用节省的粮食支援前线,却详细记录每一笔开支” 的故事后,纷纷发出感慨。作为本次实践的 “精神起点”,团队在这里系统梳理沂蒙红色财经基因:查阅《沂蒙根据地财经史料汇编》,访谈从业 20 年的纪念馆馆长,收集“战时物资调配制度”“根据地商业经营模式” 等 12 项核心史料,最终形成《沂水县红色财经文化资源清单》。
调研中,团队发现红色财经文化的 “转化缺口”—— 纪念馆展陈多以文字为主,互动体验项目不足,游客停留时间平均仅 2 分钟;全县仅 20% 中小学提及红色财经故事,文化资源未能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
图一:团队成员于小学进行校园财经科普
县域发展问诊:把论文写在沂蒙大地上
“咱们的饼干主要销往哪里?原材料是本地采购吗?” 在沂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某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团队成员围着负责人追问产业链细节。为摸清当地富民产业 “家底”,团队用 5 天时间走访 3 家代表性企业、1 个新型社区,发放问卷 200 份,访谈基层干部 12 人、企业负责人 8 人,逐步勾勒出沂水县经济发展的 “全景图”: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基础扎实,但存在 “初级加工多、附加值低” 问题;诸葛镇新型社区通过 “易地搬迁 + 果蔬种植” 实现增收,却面临 “散户经营抗风险弱” 困境;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 60%,但多数仅能代收快递,无法助力农产品上行。
财经科普育苗:为老区孩子打开 “经济之窗”
“同学们,谁能说说咱们沂水的罐头是怎么从桃子变成商品的?” 在马站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团队成员拿出本地企业生产的果品罐头,引发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为让财经知识 “接地气、有温度”,团队针对县城、乡镇、农村 3 所中小学的学生特点,定制差异化科普内容:在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结合 “沂水饼干产业” 讲解 “消费决策”;在诸葛镇初级中学,用 “农村电商销售果蔬” 案例解读 “家乡经济”;每堂课都融入红色元素,通过 “红嫂节约物资” 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1200 余名师生参与,9 场科普课堂,83% 的学生能区分 “必要消费与非必要消费”,75% 的学生能讲述红色财经故事 —— 这组数据是科普成效的最好证明。“以前觉得零花钱随便花就好,现在知道要节省,还要了解家乡的产业。” 诸葛镇初级中学学生小李的话,道出了科普活动的意义。团队还将 5 套红色财经科普课件赠予学校,沂水县第一实验小学更是计划把 “红色财经小课堂” 纳入 2025 年秋季德育课程,让财经教育在老区校园持续生根。

图二:团队成员合影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财经报国’的含义 —— 不是坐在教室里学理论,而是走进基层,用专业知识帮老区解决真问题。” 团队领队王祥如的感悟,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县域实践中增长才干,烟台理工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沂蒙大地,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青春之花在服务革命老区发展的实践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