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云浮市新兴县地膜污染调研科普行动取得成效后,膜力科普健行服务队于8月29日起转战广州,通过农地实地走访、科普场所联动、居民区宣传、校园宣讲、港澳子弟学校交流等多场景发力,此次活动不仅覆盖广州本地农户、居民及师生超2000人次,更辐射大陆内外青少年群体,同时通过对比城乡及广云两地认知差异,为构建“科学用膜—规范回收”体系收集广州实践样本。
图为队员采访陈姨
农地走访:菜农重“增产”轻“隐患”,回收痛点凸显
8月29日到9月3日,膜力科普健行服务队的队员们走遍白云区良田村、白沙村等4个镇的5个自然村,延续云浮挨家挨户“田间问诊”的模式。通过问卷、访谈,不仅摸清当地地膜使用痛点,在对比后发现云浮、广州两地地膜问题在部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云浮老乡种大豆,地膜主要是被豆根缠得难清理;我们种叶菜,地膜碎得像鱼鳞,风一吹到处飘。”在白沙村的菜地里,种植户陈姨指着满地细碎的地膜碎片无奈地说。队员们调研发现,由于地形原因,广州大棚种植比云浮高得多,地膜铺得密、用得多,采收时一扯就碎,细小碎片嵌在泥土里,用手抠都抠不干净。更让人揪心的是,不少长期连作的地块因残膜堆积,土壤已变得硬实如板,今年有几户菜农种植的生菜因根系无法舒展,减产近两成。
图为团队走访广州菜地
相较于清理难题,农户对地膜污染的认知短板更突出。回收的问卷显示,仅32%的广州菜农知晓地膜会降解为微塑料,清楚这些微塑料可能通过蔬菜进入人体的菜农更是少之又少。即便人数略高于云浮,但整体认知水平仍远不能满足环保需求。回收环节中,云浮因缺乏正规回收渠道,废旧地膜多被直接丢弃田间;广州虽设有零星回收点,但受限于距离远、补贴低,仍有大量残膜被焚烧或丢弃。“以前只知道地膜能保水增产,哪想到还会‘有毒’?”听完队员讲解地膜污染危害后,陈姨愣了半天,随即又无奈叹气:“就算知道有危害,雇人捡一天膜要150元,卖废品才几毛钱一斤,谁愿做这赔本买卖?”
针对种植痛点,服务队联合钟落潭社工站在白沙村村委会门口设置宣传摊位,通过张贴海报、实物展示,详解普通地膜残留形成的微塑料危害;现场演示可降解地膜优势,并明确告知回收途径。队员们还在白沙村主干道绘制绿色环保主题墙绘,让环保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多点联动:从科普场馆到居民区,科普宣传全覆盖
9月4日,服务队走进广东科学中心,于绿色低碳展馆展厅内开展专题科普。结合云浮、广州调研数据,设计地膜污染认知对比海报,通过图表呈现不同群体认知差异,还现场播放地膜回收再利用的科普小视频。广东科学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考虑把地膜科普纳入常设展览,计划联动港澳科技馆巡展,放大科普影响力。
图为小分队走进广东科学中心
隔日,在广州海珠区居民区,队员们通过定点宣传与流动讲解结合,向居民发放定制版科普手册。手册内容不受农村场景局限,详细说明地膜对城市土壤、水源的污染,详解家庭园艺、城市绿化、商业活动等城市地膜来源,并告知分类回收、可降解替代方案。此外,服务队还走进石湖村第一幼儿园,以“土壤宝宝被地膜小怪兽欺负”的故事、手工制作等趣味形式,为幼儿植入环保理念,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图为队员宣讲地膜知识
跨域交流:环保理念破界传播,协同治理促转型
9月7日,依托广州区位优势,服务队走进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为150余名内地及港澳学生开展地膜污染与生态保护专题科普。活动中,队员们用普通话、粤语双语讲解地膜降解原理,利用PPT的形式对比云浮大豆田与广州菜田的土壤微塑料样本,以及微塑料食物链的传导路径,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原来香港超市的蔬菜也可能受内地农田地膜污染影响,环保真的不分地域!”S1年级的吴同学在活动反馈中写道。该校教务处的Micky表示,此类活动既让港澳学生了解内地农业生态,也促进青少年环保交流。
图为团队讲解地膜分解后的污染
对比广云两地数据,服务队发现农户均存在“重使用、轻回收”共性,但广州因近郊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市民环保意识强,在可降解地膜推广、回收体系搭建上更具基础;而青少年群体尤其是跨地域青少年,对环保议题接受度高,是治理的潜在推动力量。目前,团队已系统整理调研数据,识别出回收体系不完善、地膜质量参差、环保意识薄弱等关键问题,正优化《地膜科学使用与健康生活实用手册》,开发科普短视频等具有地膜IP特色的产品,同时通过村务公开栏、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
图为团队走访调研
“地膜虽小,却牵动着农田生态大局。”活动指导林丹老师表示,下一步将建立政企校协作机制,推进积分兑换、示范户评选等激励措施。正如膜力科普健行服务队的初心——每拾起一片残膜,都是在为土地留住一份生机。这场围绕“小地膜”的环保行动,正书写着农业绿色发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