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 月 4日至 7 月10日期间,华中农业大学3名青年学子组成实践团,于湖北省武汉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武汉市内实地探访多处红色遗址与场馆,深刻感悟了武汉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不仅有着 “九省通衢” 的重要地理位置,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革命圣地。这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无数革命先辈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小组的成员们先后探访了八七会议旧址、黎黄陂路历史街区、宋庆龄故居、江汉关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含毛泽东同志故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起义门、望楚台等一系列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与文化的遗址与场馆。

实践的首站是八七会议会址。1927 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革命命悬一线。就在这幢位于汉口鄱阳街的两层西式公寓里,中共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同志 “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著名论断也在此首次提出。成员们站在复原的会场内,通过凝视墙壁上的历史照片和文献,与场馆工作人员访谈,深刻体会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做出的艰难抉择,领悟到了临危不惧、实事求是、勇于转折的红色基因。
随后,成员们漫步于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这里曾是汉口俄租界,道路两侧的欧式老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许多建筑在革命年代曾是重要机构或人物的驻地,让成员们感受到武汉红色记忆不仅存在于专门的纪念馆里,也镌刻在城市的肌理之中。在附近的宋庆龄故居,成员们了解到宋庆龄 1927 年在武汉期间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事迹,她的坚定立场与高尚情操,为武汉的红色记忆增添了温暖而坚韧的色彩。
江汉关博物馆则从一个独特视角展现了武汉的近代化历程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人民的抗争。通过观看馆内丰富的实物、文献和多媒体展示,成员们了解到江汉关的设立虽为西方列强侵略的产物,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武汉的开放与近代工业的兴起,同时也看到了武汉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权益的斗争,提炼出了开放包容、不屈不挠、争取主权的红色基因。
武汉革命博物馆片区是成员们重点探访的区域,这里集中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重要场所。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成员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等革命家为培养农运骨干而辛勤授课的身影;在毛泽东旧居,成员们了解到毛泽东在此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成员们被首届中央监委委员们几乎全部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事迹所震撼,感受到了纪律严明、忠于理想、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实践的第六天,成员们来到了起义门和楚望台。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是 1911 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地之一,革命党人由此门入城,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其 “敢为天下先、首义必胜” 的革命勇气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一天,成员们集中整理了过去六天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七天的密集探访与思考,成员们对武汉的红色基因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认为武汉的红色基因是一个由 “敢为天下先” 的首创精神与勇气、“实事求是” 的求是精神与探索、“信念如磐” 的忠诚精神与牺牲、“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与坚韧、“开放包容” 的进取精神与视野等多种特质融合而成的精神谱系。
此次 “武汉红色记忆之旅” 社会实践活动,对成员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淬炼。他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努力学习、提升本领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