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长安到伊犁 这群大学生在边疆写下“成长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8天的实践,比一学期的课堂更让我成长。”谈及赴新疆伊犁的社会实践,长安大学实践队队员赵博浩感慨道。2025年7月,长安大学“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实践队的9名学子,跨越三千公里来到伊犁,在文化交流、教育帮扶、历史研学中,完成了一场关于“责任”与“成长”的青春蜕变。
 
初到伊犁,队员们就面临“挑战”。在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准备宣讲时,队员们发现当地学生对内地高校的专业设置了解甚少,临时调整宣讲方案,加入“专业与家乡发展”的关联解读;在汉人街大巴扎采访手风琴艺人何立志时,因方言差异沟通受阻,队员们便用手机翻译、肢体语言辅助,最终完成了详实的访谈记录。“以前在学校里习惯了按部就班,这次学会了灵活应对突发情况。”队员周鸿辙说,作为团队财务员,他不仅要管理经费,还要协助协调行程,“现在处理事务比以前更有条理了”。
 
在与当地群众的交往中,队员们的“同理心”被不断唤醒。走访维吾尔族家庭时,队员们看到主人家为了招待他们,特意准备了汉族口味的小菜;在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族牧民主动给队员们讲解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还邀请大家体验骑马放牧。“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尊重是相互的,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敞开心扉。”队员白心宇在心得中写道。她还主动学习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基础问候语,“下次再去,我要能用他们的语言说‘你好’‘谢谢’”。
 
实践队还面临着“团队协作”的考验。在整理实践资料时,宣传员需要摄影员提供照片素材,后勤员要配合统计每日支出,安全组则要时刻关注队员的身体状况。“有天晚上整理访谈录到深夜,大家分工合作,有人打字、有人校对、有人补充细节,原本要3小时完成的工作,1个半小时就做完了。”队长石志疆说,这次实践让团队凝聚力大幅提升,“以前觉得‘团队’就是一起做事,现在明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7月17日,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在伊犁河畔合影留念。从最初对边疆的陌生与忐忑,到如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牵挂,队员们的变化显而易见。“这次实践让我知道,青年的成长不仅在于学识的积累,更在于走进社会、了解国情。”队员苏巴提·赛麦提说,未来他计划报考边疆建设相关的研究生,“用所学知识为各民族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