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大运河(山东段)的人文历史和生态情况,进而为后续研究大运河、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准备,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运而生”实践队深入济宁市微山县进行实地考察,聚焦运河庄台这一独特文化载体与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探寻大运河山东段“人水相依”的历史脉络与自然密码。
踏访庄台遗址,聆听运河滋养的生活史诗
清晨,实践队沿韩庄运河、彭口闸等历史遗址点展开勘察,青石板铺就的古堤、斑驳的水闸遗迹与错落有致的庄台民居构成鲜活的“运河生活图鉴”。队员们徒步丈量岸线,记录庄台“临运河而建、依运河而兴”的空间布局——房屋多以青砖灰瓦筑基,院落紧邻河道,码头遗迹仍清晰可见,直观呈现出古代漕运体系中“港—村—市”的共生关系。
在与当地村民的深度交流中,历史记忆逐渐具象化。“祖辈靠运河捕鱼、航运谋生,家里还保留着老船桨、漕运账本呢!”彭口闸村一位村民小心翼翼捧出的老物件,刻满岁月痕迹的船桨木柄与泛黄账本上的漕运记录,串联起运河人家的生计图景。队员们通过口述史采集与实物拍摄,建立起庄台社区与运河经济互动的微观档案,为“运河民生史”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湿地探秘,解码生态与人文的共生逻辑
午后,实践队走进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十里荷花廊”展开生态调研。碧水环绕的栈道上,队员们观测到芦苇荡中栖息的白鹭、芡实塘里穿梭的鲤鱼,记录下运河水系与湿地植被的水文关联——运河支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肥沃滩涂,滋养出千顷荷花、万亩芦苇的独特景观,而湿地生态系统又反哺运河水质净化,形成天然的生态缓冲带。
从人文到自然,构建多维调研体系
此次微山之行,实践队首次将文化载体调研与生态系统考察相结合,既在庄台民居中触摸运河文明的人文温度,又在湿地肌理中解读自然馈赠的生态智慧。正如队长姜姝羽所言:“庄台是运河文明的‘活化石’,湿地则是自然守护的‘翡翠心’,两者共同书写着‘人水共生’的中国智慧。”团队后续将整合庄台口述史、湿地生态数据与博物馆文物史料,构建“人文—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的运河调研模型。
实践队接下来将前往运河重镇台儿庄,继续追踪运河聚落形态演变与生态保护实践,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基层调研样本。从历史文物到自然湿地,从文献考证到田野调查,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脚步丈量运河文脉,用镜头捕捉生态韵律,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