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运而生”实践队深研台儿庄古城,探寻运河古镇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陈铭爽 姜姝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运而生”实践队继微山湿地调研后,深入台儿庄古城展开沉浸式考察。通过两日半的深度探访,团队系统解码这座运河古镇的文化基因,在历史地标、民俗展演与水利遗址的多维调研中,完成从文献研究到活态文化的认知跃升。

  叩访文化地标,触摸古镇的漕运肌理

  清晨,队员们以古城民宿为据点,沿运河主航道展开“文化寻根”之旅。在全国唯一以河神祭祀为主题的河神庙,队员们通过碑刻拓片研究明清时期的漕运祭祀制度;在闸关署遗址,残留的石质基座与水文碑刻勾勒出古代运河水利管理的精密体系。最受关注的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内,136件明清至民国的招幌文物——从“万顺漕运”的木质匾额到“运河茶栈”的铜制酒旗,生动还原了古镇“一河渔火、十里歌声”的商贸盛景。队员们运用3D建模技术对招幌进行数字化存档,为后续“运河商业文明可视化”项目积累原始素材。

  在中国运河税史馆,队员们对照《山东通志》等古籍,梳理出从唐代 "漕运八递场" 到清代“台庄闸税关”的税制变迁脉络。“这些泛黄的税单残页,记录的不仅是数字,更是运河经济的神经末梢。”队员陈铭爽指着展柜中嘉庆年间的商运票据说道。通过文献考据与实物互证,团队首次完整绘制出台儿庄作为“水旱码头”的赋税流通网络示意图。

  沉浸式文化体验,捕捉活态传承的密码

  午后,实践队登上仿古画舫,沿“一河连四湖”的古航道开展流动调研。船行碧波间,队员们同步记录运河水质、水生植物分布及桥梁建筑形制,发现台儿庄段运河特有的“斗门式船闸”遗迹与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传承关系。当画舫停靠古戏台,鲁南皮影戏《运河传说》与运河大鼓《闸官断案》的展演,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运河”的活态传承,皮影戏中漕船过闸的细节还原,与博物馆古船构件形成跨时空呼应;运河大鼓的唱腔里,至今保留着清代纤夫号子的韵律基因。

  遗址补证与成果集成,构建完整研究闭环

  次日,实践队前往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北闸遗址展开专项考察。团队发现遗址区保存了从元代木闸、明代石闸到清代混凝土闸的叠压遗迹,实证了运河水利工程“代际升级”的演变规律。这些发现与博物馆馆藏的《河防一览图》形成重要互证,填补了鲁南运河闸坝体系研究的部分空白。

  当晚,队员们在民宿开展“数据攻坚”,分类整理400余张实地照片、20段民俗展演视频、1万字访谈记录。队员刘一凡在工作总结中指出:“台儿庄的价值,在于它既是漕运制度的物化载体,更是运河文化的活体标本。我们不仅要解码历史,更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

  从博物馆的文物考证到庄台湿地的生态对话,再到古城深研的活态解码,实践队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调研体系。未来,团队后续将聚焦运河非遗传承人与现代水利工程,继续深挖“活着的运河文明”,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