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铸界明法”调研团探访安徽律所:直击正当防卫司法适用痛点
山东大学铸界明法调研团探访安徽律所 直击正当防卫司法适用痛点
7月22日,山东大学“铸界明法”调研团成员刘明沂走进安徽深蓝(滁州)律师事务所,与深耕刑事辩护领域的执业律师展开深度访谈,聚焦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境。此次访谈揭示了当前司法机关在认定标准、操作逻辑等方面的深层问题,为团队后续完善正当防卫判定机制提供了珍贵的实务视角。
“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正当防卫的界定太模糊,实务中定性难度极大。”受访律师直言,司法机关的“定性焦虑”导致认定保守化,担心误判风险,办案人员更倾向于选择更安全的处理方式。这种倾向直接表现为“谁受伤重谁有理”的粗糙判定逻辑,忽略了防卫起因、行为必要性等核心要素。
针对《刑法》第20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律师认为法条本身并无明显缺陷,关键症结在于“防卫过当”的量化判断。“突发冲突中,当事人根本来不及冷静判断对方的主观意图,司法却用‘事后理性’苛责‘当场反应’。”
律师举例,司法审讯中常见的“你当时是不是想杀他”这类问题,实质是陷入事后诸葛的误区。“就像家长气急打孩子,事后才意识到不妥,防卫时的瞬时情绪失控不能等同于主观故意。”这种对心理状态的过度依赖,因缺乏客观标准,成为正当防卫认定的最大障碍。
此次访谈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正当防卫制度的良性运作需突破规范文本依赖,构建更完备的证据规则与裁判指引。尤其在邻里冲突、家庭矛盾等高频场景中,应预设防卫推定原则,将 合理怀疑利益归被告落到实处。法律理性与情绪现实的张力,是制度完善必须跨越的鸿沟。团队后续将结合此次访谈成果,进一步优化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判定机制,让量化分析更贴合司法实务需求,为破解正当防卫认定难的困境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寻迹红旗渠:以青春之眼悟红色之魂
- 我们五人团队踏上林州这片红色热土,用六天时间追循红旗渠的印记——从纪念馆的旧物到青年洞的凿痕,从修渠人的故事到新时代的传
-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