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苏州城市学院“意动析因,姑苏‘卫’来”实践团队在苏州市多个商业区域开展了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调研活动。在为期七天的调研中,九名学生先后走访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苏州火车站商圈及国际商贸城三类典型商业场景,并通过线上问卷收集了江苏省内300份消费者反馈,力图从不同维度还原市场真实面貌。
钱万里桥市场作为老牌小商品集散地,呈现出传统批发业态的典型特征。团队在此发现,部分湿巾产品存在生产日期标识模糊、包装信息不规范等现象。进一步访谈显示,一些商户为控制成本,倾向于采购未明来源的“白牌”商品,主要流向小旅馆、小餐饮等对价格敏感的经营场所。这类产品往往缺乏符合标准的消毒和安全标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图1实践团成员与顾客交谈图。王姝涵 供图
相比之下,火车站商圈便利店所售同类商品定价高出三成以上,以独立包装口罩、迷你湿巾为主,摆放于收银台附近醒目位置,节假日销量可达平时的2.5倍。尽管价格较高,但其明确标价、品牌可见性高,更符合流动人群对便捷与信任的需求。
图2实践团成员与商户交谈图。王姝涵 供图
在国际商贸城,团队观察到以外贸为主的商户更加注重材料环保性与创新设计,大量采用可降解材质。出口产品在包装、材质及检测标准方面与内销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带动的产业升级趋势。
调研过程中,团队也遭遇部分商户初始排斥、消费者拒访等困难。通过调整沟通策略,最终完成40余家商户走访和百余组样本采集,为行业分析积累了一手数据。
图3实践团成员与一次性卫生用品店主深度访谈。王姝涵 供图
实践团队表示,接下来将系统整理调研资料,撰写报告并提供给相关企业与机构参考。他们希望借此推动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促进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在安全、环保与消费者信任等方面实现良性发展。该实践项目不仅展现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议题的积极姿态,也为消费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小商品市场治理提供了现实观察与政策思考。
图4实践团成员在苏州站门前合照。王姝涵 供图
作者:陈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