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至 16 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 “强信青年 - 火调小分队” 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先后走进漳州市火灾调查技术中心与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以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及方案研讨等形式,探索信息技术与消防工作的融合方向,助力公共安全建设。
让灰烬“开口说话”:探寻火灾背后的科学与严谨
在漳州市火灾调查技术中心,杨勇强警官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火灾调查 “现场封闭 — 询问 — 勘验 — 鉴定 — 认定 — 复核” 的六步标准化流程。这一流程构成了探寻火灾真相的完整链条,是火灾调查工作的核心框架。“当现场缺乏监控、当事人陈述真假难辨、证据不足以指向唯一原因时,每一宗案件都是对调查人员专业知识、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极致考验。” 杨勇强警官在介绍过程中,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火灾调查工作面临的挑战。
图为火灾调查基本流程。林韵茗 摄。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了解火灾调查工作,技术中心安排了仪器体验环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佩戴勘查头盔,手持高精度数字万用表、勘查手电筒等专业设备,在模拟火场半蹲作业,将光束调至细束状态开展勘查;同时,成员们还俯身于专业显微镜前,左眼紧贴目镜、右眼半眯,观察分析相关样本。实践团成员林韵茗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亲手操作了这些精准的仪器后,才真正感受到火调工作的技术含量和难度,之前从文字里了解到的‘不易’,此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火调仪器。王鼎淇 摄。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消防荣誉厅。厅内陈列的奖杯奖牌以及写有 “英勇无畏,舍己为民”“消防精英,解危难” 等字样的鲜红锦旗,直观展现了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成果。据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承载着消防救援人员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职业信仰,也是他们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为安全“技术赋能”:探索校园消防的青春方案
在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实践团将关注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校园消防安全的结合上。在支队王科长的热情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办公区、消防车停放区及消防员宿舍。过程中,王科长还详细讲解了消防员日常体能训练、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以及接到警情后快速集结、登车出发的应急出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高效与专业,都让成员们印象深刻。
随后,王科长向实践团介绍了支队推行的“即查即改”隐患排查机制和火灾隐患排查 “双随机机制”。“‘双随机机制’能扩大排查覆盖面,避免执法选择性,通过随机分配检查力量,还能防止执法过程中出现人情关系或暗箱操作。” 王科长解释道。同时,他结合高校消防抽查案例,指出校园内常见的消防隐患,并强调:“消防设施的规范管理是守护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与支队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火调工作与灭火救援的差异:火调工作侧重技术分析与法律程序,灭火救援则注重体能技能与应急处置。而 “预防”,正是串联起这两项工作的关键纽带 —— 通过火调总结事故原因,为灭火救援提供经验参考,更能为消防安全预防工作指明方向。
结合信息学科专业优势,实践团提出开发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小程序的设想,该小程序拟集成 AI 技术、游戏化学习与功能演示模块。小程序计划支持师生上传消防隐患照片并自动定位,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对隐患分类反馈;同时,以游戏和问答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防知识。支队技术骨干对这一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双方就小程序开发的可行性、技术难点及应用前景展开深入研讨。支队技术人员表示:“若能落地,这类小程序或许能为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为火调小分队与消防技术人员进行座谈讨论。王鼎淇 摄。
以实践 “淬炼初心”:凝聚守护生命的青春力量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厦门大学“强信青年 - 火调小分队”成员收获颇丰。“实践队不仅系统地了解了消防工作的两大‘战线’,也认识到‘双随机’监督检查机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更明白科学技术的最终价值是服务人民、守护生命。” 实践团成员吴梦颖说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持续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方式日益创新。实践队带队老师陈龙彪强调:“组织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既能让他们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也能引导他们践行社会责任,为公共安全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后续将继续结合信息学科优势,坚持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并重,进一步优化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小程序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消防科普深度融合,助力消防教育普及,让更多人主动学习消防知识、提升安全意识。
图为厦门大学“强信青年-火调小分队”与消防警官合影。袁梦婷 摄。
(通讯员 林韵茗 尹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