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护航,旱涝同防”——我走进江苏泰州引江河管理处的防旱防洪学习之旅
来源: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水脉护航,旱涝同防”社会实践团队
为了把课堂上学到的防旱防洪理论知识落到实处,真正理解水利工程如何守护一方安澜,在“水脉护航,旱涝同防”防旱防洪知识宣传讲座活动期间,我有幸在江苏省泰州市引江河管理处工程技术科科长周建峰的带领下,走进了泰州引江河管理处。踩着初秋微凉的风,听着周科长温和的讲解,这场沉浸式学习之旅,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鲜活,也更让人触动。
一、探寻引江河底蕴:从规划图纸到民生实效的认知
刚见到周科长时,他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引江河规划图,指着上面的线条说:“咱们脚下的这条河,可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代代人挖出来的‘生命线’。”顺着他的话,我才慢慢摸清了引江河的“家底”——它西头连着奔腾的长江,东头接入平静的新通扬运河,横穿过泰州的海陵、高港两区,从1995年11月动工,到2002年9月全面建成,整整7年时间,建设者们才把这条24公里长、底宽80米的河道打通。
周科长特意带我看了墙上的核心数据展板:设计引江流量300立方米每秒,能灌溉苏中、苏北1000多万亩农田,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你知道吗?去年夏天苏北旱得厉害,要是没有引江河从长江引水,多少稻田得干裂?”他的话让我突然明白,这看似平静的河道,背后藏着200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
聊到“旱涝同防”,周科长的语气严肃起来。防洪时,引江河就像个“安全阀”:长江汛期来临时,节制闸能稳稳拦住洪水,不让里下河地区被淹;2021年7月汛情最紧张的时候,节制闸连续15天没停过,单日排涝量达280万立方米,硬是把泰州城区的内涝压力扛了下来。而到了干旱季节,它又变成“输水渠”,年均引25亿立方米长江水,2022年夏天更是救了急,保障了800万亩农田的灌溉。除此之外,它还能给泰州医药高新区这些产业园区供水,河边的水利风景区绿化覆盖率超90%,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真正做到了“水利+生态”一起抓。
“当年建这条河,难啊!”周科长的话拉回了我的思绪。他说,建设初期遇到软土地基,一挖就塌,跨公路建桥也处处是难题。但建设者们没退缩,白天用机械开挖,晚上人工精细修整,还有技术人员半个月守在工地,连家都顾不上回。“这条河每一米,都是他们用汗水泡出来的。”听着这些往事,我盯着河道边的石碑,突然觉得上面的“攻坚克难”四个字格外有分量。
二、走进管理核心:从制度细则到智能设备的研学
了解完历史,周科长带我去了引江河管理的“大脑”——中控调度室。一进门,满屏的监控数据就让我眼前一亮:长江水位、河道流量、水质指标……20多项数据实时跳动,工作人员正盯着屏幕记录。“我们管理靠的是‘精细化+智能化’,不能有半点马虎。”周科长指着墙上的制度牌说,从中控室操作规程到汛期应急方案,再到设备巡检制度,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谁负责、怎么做、出问题怎么办,一目了然。
他还点开了智慧水利平台,演示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调度建议:“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效率高多了,也更精准。”随后,我们去了节制闸机房,巨大的启闭机矗立在眼前。周科长按下按钮,闸门缓缓升起,水流声轰隆隆的,特别震撼。他还耐心解答了我好奇的“按钮颜色”问题:红色是急停,绿色是开启,黄色是关闭,连检修区域都划了黄色警示线,就是为了防止操作失误。“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设备稳稳运行。”
三、领略实地风貌:从水利枢纽到生态风光的体验
最后,我们沿着河岸走到节制闸枢纽实地。站在闸桥上,看着闸门开合间水流奔涌,我才真正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力量。周科长指着远处:“你看,那边是生态步道,市民周末都来散步;这边是输水渠道,水正往农田流呢。”
一边是守护安全的硬核工程,一边是水清岸绿的自然风光,微风拂过,带着青草的味道。我突然明白,“水脉护航”不只是防旱防洪,更是守护生态、守护老百姓的好日子。
这次学习之旅虽然只有半天,却比我读多少页课本都有用。原来水利工程不是冰冷的石头和数据,而是有温度的民生保障,是一代代人用坚守和奉献筑起的“安全线”。未来再想起“旱涝同防”,我眼前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泰州引江河上那道稳稳的节制闸,是河边市民悠闲散步的身影,是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这,就是“水脉护航”最真实的样子。
作者:李韵涵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