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建则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为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惠民实效,让青春力量扎根基层服务,2025年8月23日公法学子肖廷萍于马鞍山市湖东路街道办事处开展实践调研活动。这个暑期,公法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志愿者身份深度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用专业与热情为基层服务注入新鲜血液。肖廷萍通过参与会议记录、材料整理等具体工作,近距离感受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一、深耕会议记录 练就政务文书硬功夫
会议记录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直接反映会议实效与工作部署。实践期间,从街道民主生活会到基层党建工作组织生活会,公法学子承担了多项会议的记录归档任务。
初期,因对记录流程不熟悉,肖廷萍曾出现漏记关键信息的情况。为尽快掌握技巧,公法学子主动向党建办前辈请教,学习记录的核心要素与逻辑梳理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她记录的会议内容逐渐达到格式规范、逻辑清晰的要求,不仅完整呈现会议议程、讨论要点和工作部署,更能精准提炼核心信息,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细抓材料整理 筑牢严谨规范意识
除会议记录外,打印整理学习材料是另一项重点工作。看似简单的“复制粘贴+打印装订”,实则对规范性有极高要求。公法学子首次整理材料时,因忽略相关格式规定,导致整份材料需重新排版。
党建办前辈并未批评,而是带领她逐页核对,耐心讲解。“学习材料是党员学习的重要载体,格式规范体现对工作的敬畏,哪怕一字之差,都可能影响理解的准确性。”此次经历让肖廷萍深刻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此后每次整理材料,都会反复检查内容数据、装订整齐度、页码连续性及错别字等,严谨性与条理性显著提升。
三、实践收获:技能与认知双向提升
专业技能方面,肖廷萍的政务文书处理能力得到扎实提升,从会议记录的“抓重点、理逻辑”到学习材料的“守格式、保准确”,文字表达更简洁规范,能精准传递工作信息;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档案录入和材料整理,学会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关键内容,用系统化思维梳理逻辑;细节把控意识深入人心,“格式错误也是工作失误”“数据差异必须溯源”的理念,使其养成“反复核对、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
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认知方面,她打破了“党建工作离生活很远”的固有印象。在党建办,每一份材料都与群众息息相关:党员学习材料中的政策解读,会转化为社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方法;会议记录中的工作部署,最终会变成楼道里的党建宣传、社区里的民生服务。“基层党建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本规范的材料里,落在每一次扎实的学习中。”这让肖廷萍深刻理解,党建工作的“规范性”,本质是为了让党组织的服务更精准、更有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四、问题反思:找准不足促提升
实践过程中,公法学子也发现自身存在不足: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虽有理论基础,但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政策细节仍感陌生,需反复询问、查阅文件才能准确处理;二是沟通技巧不足,在协调活动资源时,曾因表述不清导致误会。
针对这些问题,她找出了改进方向: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与应变能力,多与不同群体交流,提前设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制定预案;进一步培养“细节意识”,深知基层工作无小事,对经手的每一项工作反复核查,力求“零失误”。

五、总结展望:以实践之力担青春之责
一个月的实践,让肖廷萍从基层工作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花山区湖东路街道办事处党建办的实践中,她不仅掌握了会议记录、档案整理等具体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意义——它不是冰冷的文件和流程,而是用真心连接人民、用行动服务群众的“桥梁”。
同事们的耐心指导、党员们的热情参与、群众们的期待目光,让她深切体会到: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走进社会、了解基层,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未来,公法学子将带着此次收获,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积极服务的热情,努力为基层治理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肖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