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农耕路,知行共探振兴途——安徽财经大学“知行合一队”蚌埠老长淮家庭农场调研纪实
数字农业是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引擎,其在基层家庭农场的落地成效,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推进速度。为摸清数字农业技术在家庭农场的应用实况,7月10日,安徽财经大学“知行合一队”前往蚌埠市老长淮家庭农场,围绕“数字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困境”开展实践调研,力求解码农业数字化基层图景,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初遇农场:锚定数字农业调研方向
步入蚌埠市老长淮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公示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直观展现农场的过硬实力。农场负责人苗悦胜热情接待团队成员,队员们围绕农场基本情况展开细致调研。
经了解,该农场专注葡萄种植十余年,160亩核心种植区年产优质葡萄,年营业收入稳定在10-50万元。2017年,农场进一步扩大规模,流转土地135亩、建成20个葡萄大棚,同时培育西瓜、无花果、大豆、小麦、桃树及多项食用菌,发展立体农业,构建起生态可持续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
凭借出色的经营成果与社会贡献,农场屡获荣誉:2018年12月获蚌埠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表彰;2019年11月,其项目在安徽省教育厅、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主办的赛事中,斩获高教主赛组银奖;2020年3月被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评为“蚌埠市放心消费单位”;2022年12月,被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共青团安徽省委、蚌埠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第六批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这些详实的基础信息,为团队聚焦数字农业技术应用调研,精准锁定了实践样本。

交流探因:解码数字农业应用现状
团队以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的方式,层层深入挖掘农场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脉络。在技术认知上,农场对智能传感器(用于土壤、环境监测)、无人机(用于植保、巡检)、物联网管理系统(用于远程控制灌溉、通风)等数字技术均有了解,其中物联网管理系统因能精准匹配农场灌溉需求,实际应用频率相对更高。
谈及应用数字技术的目的,负责人坦言,农场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通过精准管理水肥减少资源浪费,通过产品信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以拓宽销售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已投入使用的数字技术虽为农场生产提供了一定助力,但受资金投入不足、操作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技术潜力未充分释放,赋能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大棚实践:沉浸式感受农业生产
调研间隙,队员们走进农场大棚,沉浸式参与采摘实践。在葱郁的果树间,大家手持鲜红采摘篮,严格遵循“轻摘轻放、选熟优先”原则,小心翼翼采摘饱满多汁的果实。穿梭于繁茂绿植中,队员们既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同时,队员们直观发现:大棚生产中,果实成熟度判断、采摘时机选择等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大家不禁思考,若将数字技术融入采摘监测、产量预估等场景,或能进一步解放人力、提升效益。这一发现,既坚定了团队“数字农业推广助力生产”的探索决心,也让大家对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的前景更添期待。
困境梳理:直面技术推广难题
结合调研中的细节观察与深入分析,团队梳理出数字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四大“拦路虎”,成为阻碍技术在家庭农场落地的关键问题:
• 成本门槛高:智能农机、农业大数据平台等设备与技术服务费用高昂,规模有限的家庭农场难以承担前期高额投入,资金压力显著。
• 操作有壁垒:数字农业技术操作流程复杂,对使用者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习惯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户难以快速适应,对技术应用存在畏难心理。
• 服务待完善:设备故障时维修不及时、系统需更新时服务响应慢,不完善的售后服务严重影响数字技术在农场的持续稳定应用。
• 信息渠道窄:农场主获取数字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农业部门推广与同行推荐,难以及时接触前沿技术,信息滞后问题突出。
实践升华:沉淀青春助农思考
此次蚌埠老长淮家庭农场之行,“知行合一队”不仅收获了关于数字农业推广的一手调研数据,更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跨越“技术-应用-效益”的衔接鸿沟。
后续,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从降低技术应用成本、简化操作培训流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拓宽技术信息渠道等方面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数字农业在基层的推广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农业数字化升级浪潮中,助力乡村产业在科技赋能下蓬勃发展,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