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蒲菜作为淮安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扎根于大运河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是淮安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地方文化的象征。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区的人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个暑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实践团队走进淮安,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种类丰富、多姿多彩、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和法制宣传实践活动。
大运河贯穿淮安,为淮安蒲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淮安蒲菜主要产区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河荡湖区,这里池浅淤深,水质优良,淤泥积层较厚,一般在0.8m以上,有机质含量达115g/kg ,土壤营养元素丰富,十分有利于蒲菜生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均达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地方标准。我们小组也是来到了淮安康得乐蒲菜推广示范基地以观全貌。刚进门,微风袭来,叶片随风摇曳,水中游鱼穿梭于蒲茎间,真是好一幅“蒲鱼共生”的景观,蒲菜根部浸泡在清澈水域中,水底淤泥清晰可见,水面泛起涟漪。淮安蒲菜以白、鲜、香、脆、嫩著称,菜体洁白如玉,食之肥嫩清香,素有“天下第一笋”的美誉。其食用部分为幼嫩叶鞘包裹而成的假茎,假茎乳白色圆润饱满,长度不低于35厘米,基部直径不小于1.5厘米。生食鲜嫩多汁,清香微甜,无涩味,熟食爽嫩柔软无渣。而这次我们很幸运地品尝到了这份独一味的美味。
品尝完这独一份味美味之后,我们与基地负责人也进行了深度访谈。小组成员叶慧娴将自己之前所困惑的问题倾盘托出。比如:在过去大运河兴盛的时期,蒲菜是怎么融入到漕运文化里的呢?负责人回答道,“漕运时期,大运河往来船只众多,船员与沿线居民的饮食需求促进了地方特色食材的发展。蒲菜作为淮安当地易于获取的水生蔬菜,因鲜嫩可口、生长于运河周边水域,成为了漕运船员和沿线居民餐桌上的常见菜品。它不仅解决了饮食之需,还随着漕运人员的流动,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成为漕运文化中饮食文化的重要一环。例如,南宋建炎五年,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在镇守淮安时,因军粮接济不上,偶然发现马食蒲茎,而得知蒲可代食,解决了粮食尽绝困境,故淮安民间又称蒲菜为“抗金菜” ,这个故事也随着漕运被更多人知晓,丰富了漕运文化的内涵。”如今,时代高速发展,我们怎么将蒲菜带入新兴的时代呢?对此我们也询问了负责人,如何借助大运河漕运文化,进一步提升蒲菜的品牌影响力呢,目前有没有法律法规来保障蒲菜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健康发展呢,他也回答了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蒲菜与大运河漕运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通过文化展览、旅游宣传册、线上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蒲菜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蒲菜在漕运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还能开发以“漕运文化与蒲菜”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游客在参观大运河遗址、了解漕运历史的同时,品尝蒲菜美食,体验蒲菜采摘,这样不仅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还能增强蒲菜的品牌吸引力。比如在一些与漕运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附近开设蒲菜特色餐厅,推出以蒲菜为主要食材的“漕运宴”,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感受蒲菜与漕运文化的紧密联系。目前也有相关法律出台,例如《淮安市地理标志促进和保护条例》,它明确了地理标志产业促进职能部门及职责,制定了产业促进措施。淮安蒲菜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受到该条例保护。在种植环节,要求按照相应标准使用农药、化肥等,保证蒲菜品质;加工环节,对卫生条件、加工工艺等进行规范;销售环节,打击假冒淮安蒲菜地理标志的行为。如果有商家冒用淮安蒲菜地理标志销售其他地区的蒲菜,就违反了该条例,相关部门会依法进行查处,维护淮安蒲菜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古人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与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深刻地了解了蒲菜,这个虽看不起眼但是也传承着数千年运河文化,实在是令人钦佩。但是我们如何去保护他呢,如何去捍卫独属于他的知识产权?对此我们也怀着敬畏的心去询问了负责人,他的答案令我们喜上眉梢,心中一块巨石也倘然落地。他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蒲菜产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像淮安康得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注册了“淮蒲”“康得乐”等品牌商标,通过商标法保护品牌。另一方面,对于蒲菜品种培育成果,通过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进行保护。如果发现有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依据《商标法》《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比如当发现有其他商家冒用“淮蒲”商标销售蒲菜产品时,商标持有人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会依法对侵权商家进行处罚,责令其停止侵权行为,没收侵权产品,并可能处以罚款,以此维护蒲菜产业的知识产权。”并且我们了解到在2014年,淮安蒲菜就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为淮安蒲菜的品牌保护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地理标志的认定,明确了淮安蒲菜的产地范围和品质特征,有助于保护其色和品牌形象。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将蒲菜带入我们视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蒲菜的价值,将法律知识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用实践行动表达“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每一份传统手艺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位坚守的传承人都值得被尊重。这不仅能让蒲草非遗在规范的环境中延续——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运河蒲菜美食,让更多农户靠传统技艺增收;更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尊重文化、保护产权”的种子,让他们成为未来的“非遗守护者”,把运河畔的蒲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大运河的水还在流淌,蒲草每年都会在岸边新生。愿我们以文化保护为帆,以产权捍卫为桨,让蒲草非遗这颗“运河文化明珠”,既保留着老时光的温度,又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稳驶向更远的未来——让每一代人都能触摸到蒲草的鲜嫩,感受到运河文化的厚重,让这份源于生活的文化瑰宝,永续生长、永不褪色。(通讯员叶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