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城市像是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湖北医药学院“医者仁心”社会实践队的年轻学子们却热情高涨,一头扎进了十堰市20家社区医院的日常深处。他们此行,可不只是来走个过场、学点皮毛,而是怀揣着热望,渴望亲手拂去蒙在那些默默扎根基层、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方健康的“名医”们身上的尘土,用手中的笔与镜头,为这些鲜为人知的“健康守护神”精心制作一份份珍贵的“名医录”。
走进十堰市那些社区医院略显简朴的门诊室,队员们的心一次次被这些平凡医者的不凡举动所打动。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医生,随身带着一本纸张都泛黄起皱的笔记本。那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辖区内数十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习惯、随访时间、饮食偏好,甚至连家属的联系方式都写得清清楚楚。老医生笑着跟队员们说:“这些老人啊,好些个子女都不在身边,自己记性也差了。我多记一笔,他们就能少跑一趟弯路,少操一份心。”这份超越寻常职责的细致,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社区医生心中牵挂千家万户健康的那片角落。
仁心为灯,照亮基层健康之路
“小”医院的“大”医术
实践队的队员们原本以为,社区医院不过就是些开药打针的小地方,医生水平也一般。可这一趟走下来,他们惊讶地发现,好多社区医生都身怀“独门绝技”。有一位社区医生,专门钻研针灸,多年来潜心学习、不断实践,在治疗面瘫、颈肩腰腿痛方面那疗效简直卓著,声名都传到周边去了。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那叫一个络绎不绝,诊室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位患者跟队员们说:“我在大医院看了好久都没啥效果,在这扎了几次针,好多了,这医生手艺真绝!”这位医生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给“健康守门人”这个称号做出了最坚实的回应。
“老朋友”的牵挂
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那可不只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像是老朋友。有一位医生,对社区内多位高龄慢性病患者的身体状况、用药反应甚至家庭变故都了如指掌。队员们跟着这位医生从门诊室走向居民家,一路上看到医生对独居老人那叫一个耐心,详细地讲解用药方法,生怕老人记不住;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医生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尽量让患者少花钱又能把病治好。有位老人拉着医生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你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有你在,我心里踏实。”这时候的医生,早已不只是医生,更是居民们最信赖的健康顾问。
清贫中的坚守
实践队员们在走访过程中,也直面了基层医疗的困境。社区医院人员紧张,一个医生常常要兼顾好几个岗位的工作;设备也有限,有些检查还得送到大医院去做;待遇更是不高,和大医院的医生比起来,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然而,面对这些困难,许多医生都选择了留下。有一位医生,在这儿坚守了近三十年,皮肤都被岁月染上了沧桑。队员们问他为啥不换个更好的地方,他坦然地说:“这里需要我,街坊邻居都认识我,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重。我走了,他们看病就不方便了。”这份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扎根”精神,就像一股暖流,流进了年轻队员们的心中,让他们深受触动。
记录“名医”,让守护神走到台前
实践队员们利用访谈、跟诊、入户等多种方式,从门诊室到居民家,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积累了大量真实素材,就像淘金者找到了金矿一样兴奋。队员们精心筛选整理这些素材,以文字和影像为载体,为这些医术精湛、心系居民的社区医生建立档案,制作成“名医录”。这里面记录着医生们的专业特长,比如哪位医生针灸厉害,哪位医生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一套;还记录着他们的服务故事,那些和患者之间温暖又感人的点滴;更有一些让人动容的瞬间,比如医生为了患者加班加点,顾不上自己的家庭。这份名录,就像一束光,将让这些长期被忽视的基层健康“守护神”走到台前,被更多人看见、知晓和尊重。
认知转变,实践收获满满
一位参与实践的学生感慨地说:“从前总觉得社区医院无非是开药打针的地方,医生水平也有限。这次实践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社区医生们不仅专业扎实,更有着大医院医生难以替代的贴近性和对居民深入骨髓的了解。他们就像社区里的健康卫士,时刻守护着大家的健康。”这份认知的转变,正是实践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让年轻学子们明白了,医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对患者的关怀和守护。
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根基深植于每一片社区的土壤。湖北医药学院学子们深入十堰社区的实践,就像是一场寻根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延伸,更是对医学初心的溯源。他们见证了在设备也许不够精良、空间也许略显局促的社区诊室里,医者的仁心与精诚从未黯淡,反而在日复一日守护街坊邻里的平凡中,绽放出最温暖、最恒久的光华。这些“名医录”所记录的,正是健康中国大厦最坚实、最不可或缺的基石。社区医生以他们无声的坚守,证明了医者的价值无需喧嚣的殿堂,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便是仁心闪耀的永恒殿堂。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这些基层的“健康守护神”,让他们的付出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回报,共同筑牢健康中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