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防溺水实践活动有感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夏梦茹
为响应乡村暑期安全防护需求,今年暑期,我在老家参与了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核心协助开展防溺水走访调查工作,此次实践不仅让我深入摸清了乡村全治理的实际需求,更在落地服务中锤炼了自身能力。

一、从“纸上认知”到“脚下行动”的觉醒
最初接到防溺水走访任务时,我误以为只是“走流程式”的巡查与发传单,直到跟着村支书走进王大爷家,才彻底颠覆了这种想法——王大爷的孙子前两年险些在村头池塘溺水,说起这事时,老人攥着旱烟袋的手止不住发抖,反复念叨“要是当时有人多提醒一句就好了”。那一瞬间我猛然醒悟:我们手中的隐患排查表绝非冰冷的表格,每一个“无警示牌”的勾选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牵挂;傍晚在村民纳凉点重复的“防溺水六不准”,也不是枯燥的口号,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给老人和孩子的心里筑牢一道安全防线。
二、读懂基层工作的“耐心哲学”
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过村民的不理解。一次去李婶家走访,她正忙着给地里的玉米浇水,不耐烦地挥手说“知道了知道了,孩子看着呢,你们别耽误我干活”。我当时又委屈又失落,觉得自己的认真没有被认可。村支书却安慰我:“老乡们不是不在意安全,只是忙起来没心思细想,咱们得多跑几趟,让安全意识慢慢扎根。”后来,我跟着他又去了李婶家三次:第二次帮她摘了院里的豆角,第三次给她小孙女讲了溺水救援的小故事,直到最后一次聊起防溺水,李婶主动说“我把你给的手册贴墙上了,孩子放学回来总念叨”。这件事让我深刻明白,基层工作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起单纯“完成任务”,耐心倾听与共情理解,才是打通群众沟通壁垒的关键。
三、平凡岗位里的青年担当
如今再翻看那份密密麻麻的《防溺水隐患整改跟进表》,上面的每一个签名、每一处修改痕迹,都成了我成长最鲜活的注脚。这段经历里,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向村民解释“溺水后切勿手拉手救援”的道理,更读懂了“为群众办实事”从来都藏在这些琐碎的细节里——是多跑一趟农户、多讲一个案例,是把村民的顾虑放在心上,把安全的提醒落到实处。我愈发真切地体会到,青年的担当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持守护一方平安,用耐心化解群众的顾虑,就是最有意义的成长。而这些从实践中沉淀的感悟,也正是我撰写这份总结时,最想传递的心声。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