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寻迹齐地文脉,以行践悟传承 ——“齐韵 拾光”社会实践团开展稷下文化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一拾光”社会实践团
  为深入挖掘齐地文化底蕴,探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8月6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一拾光”社会实践团走进齐文化相关场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齐文化寻根之旅,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实践传承文化血脉。

  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齐文化的好奇与敬意,有序集结于场馆外。青春的朝气与场馆沉稳的建筑风格相互映衬,大家眼神中透着期待,像是即将开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探索齐文化的旅程正式启航,每一步都朝着解码古老文脉的方向迈进。
 

 

  迈进馆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老陶器展区宛如一部无声的编年史书,造型古朴的炊具,带着山东新石器文化的原始温度,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围坐生火、烹制食物的场景;纹饰精美的礼器,则默默诉说着齐地礼仪传承的庄重与讲究。这些有序排列的文物,拼凑出齐地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
 

  在“将山东新石器文化认知前推1000年的考古发现”展板前,成员们驻足凝视。无声的文物与详实的文字说明交织,带领大家穿越回久远的过去,追溯齐地先民的生存智慧。从陶器的制作工艺,到它们在当时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文化传承的强大延续力量,让成员们深刻意识到,齐地文化的根脉早已深深扎入历史的土壤。
 

  青铜器陈列区,车马器、礼器等静静伫立,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斑驳锈迹,如同书写历史的笔触。成员们凝视这些器物,试图从造型工艺中推测古人的高超技艺,从铭文符号里解码背后的历史信息。一件青铜车马器,或许就承载着当年齐地车马喧嚣、商贸往来的片段;一件礼器,可能见证过诸侯会盟、礼仪大典的庄严时刻。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在当下的观察与思考中“复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

  场馆内,科技为文化体验带来了全新维度。VR体验区成了成员们“穿梭”时空的魔法门。当大家佩戴上设备,瞬间“置身”于稷下学宫的场景之中。百家争鸣的热烈氛围在眼前生动铺展,仿佛能听到诸子百家的激烈辩声,与先贤“对话”的奇妙体验,彻底打破了时空的壁垒。
 

  文物展厅中,实践团围绕石质建筑构件等展品展开了一场思维的深度碰撞。成员们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优势,从独特的专业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齐文化的考古价值、文化符号内涵。大家探讨齐文化中哪些元素具备对外传播的潜力,思考如何用外语精准且生动地诠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齐地文脉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场馆内,“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墙,如同一盏明灯,为整个实践锚定了精神内核。在齐文化主题浮雕前,成员们整齐列队,“寻迹稷下风华,共拓齐韵传创新境”的横幅在风中舒展,彰显着青春一代传承文化的坚定决心。
 

  交流分享环节,大家纷纷梳理此次实践的收获。从对齐文化历史价值的深度挖掘,到对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实践启发,最终聚焦到外国语学院学子的“语言桥梁”作用上。成员们明晰了,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语言优势,成为齐文化对外讲述者、传播者,以专业能力助力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的推动下,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

  此次实践,如同一场深度的文化洗礼,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齐文化深厚的底蕴与巨大的时代价值。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深耕“文化 + 外语”的传播模式。计划打造齐文化外语宣传短视频系列,把齐地的文物故事、历史传说,用生动的外语讲述给世界;还将尝试编写齐文化外语推广手册,为文化交流提供更系统的内容支持。
 
  以青春之我,传承古老文脉,让稷下风华照亮当代生活,让齐韵新声传向更辽阔的远方。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一拾光”实践团,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传统文化青春传承的崭新篇章,让齐地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
 
(范晓宇 李姝雅)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