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霓虹与乡村灯火交相辉映,睡眠问题已演变为一个跨地域、跨年龄的公共议题。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探索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东南大学“素问黄岐”实践团队2025年暑期发起“岐黄智语·云护安眠”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苏、豫三地四街道,通过“线下寻诊问寐”与“线上AI助眠”两大板块,深入描摹当代人的睡眠困境,并推出微信中医AI小助手进行干预,探索兼具“中医温度”与“科技效率”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深入百家,寻诊问寐:描摹当代人睡眠困境图谱
团队设计的问卷涵盖基本信息、睡眠状况、中医体质辨识及生活习惯等五大模块。在为期数周的走访中,团队成员深入近120户家庭,覆盖了从7岁孩童到80岁老人,以及学生、上班族、退休人员等多元职业背景的居民。通过严谨问卷与深度访谈的结合,团队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初步构建了当代社区居民的“睡眠困境图谱”。调研结果显示,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醒是三大最普遍的睡眠障碍,而情绪压力、作息紊乱和环境噪音则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的困扰也略有差异:农村体力劳动者多反映“夜间频醒”,而城市居民则更聚焦于“入睡困难”与“报复性熬夜”。
团队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为不同职业、年龄的受访者进行体质分析,揭示了睡眠问题与个体体质的内在关联。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的脑力工作者多呈现“阴虚火旺”,而体力消耗大的劳动者则易出现“气血不畅”。此次调研不仅精准描摹了当代人的“睡眠困境图谱”,更验证了社区居民对“中医+AI”这一便捷诊疗模式的普遍期待。
二、科技赋能,岐黄新生:打造指尖上的“云中医”
针对传统中医问诊受时空限制的痛点,“岐小素”依托WeChatBot技术构建,用户无需下载App,在微信中即可直接交互。它具备上下文记忆与多轮对话能力,能像一位老中医般通过层层追问细化证型,实现“科普+轻问诊”的无缝切换。其核心功能高度聚焦用户需求:
- 体质雷达·问辨失眠:用户晨起自拍舌象,根据提示回复,即可快速匹配体质并获取初步调理建议。
- 十万个怎么办·随问随答:24小时在线解答失眠、胃胀、脱发等常见问题,成为口袋里的“轻问诊”专家。
- “活人感”养生搭子:每天23:30准时发送不重复的晚安提醒和养生妙招,如“子时一阳生,请安心入眠”,用温暖的陪伴引导用户建立健康作息。

三、七日之约,好梦相伴:AI干预的实践与回响
在为期7天的社区居民试用后,实践成果通过数据得到了有力证明。体验者的平均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从12.1分(睡眠质量较差)显著降至7.5分(睡眠尚可),夜间觉醒次数平均减少近一半,日间精神状态也大有改善。许多居民反馈:“收到岐小素的提醒后,会下意识放下手机,这对我们这些‘报复性熬夜’的人太有用了。”此外,“岐小素”在缓解办公族的肩颈酸痛、腹胀等其他健康问题上也显示了价值。活动尾声,团队向居民赠送了亲手制作的安眠香囊,传递了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温度。
从线下调研的精准诊断,到线上实践的有效干预,东南大学“素问黄岐”团队成功验证了融合中医智慧与AI技术服务社区健康的可行性。这不仅是一次科技助眠的成功探索,也为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方案,为全民健康管理贡献更多“东大智慧”和“东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