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长江生态保护实践队彭张张队深入湖北荆州、襄阳、十堰沿江村落,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聚焦长江禁渔政策落地实效,用脚丈量政策在基层的真实刻度。
凌晨五点的荆州沙市洋码头,队员张雯洁镜头里,三位老者蹲在“十年禁渔,守护长江生态”标语下捆扎渔具,竹篓里寸许小鱼闪着光。“钓鱼不算犯法嘛”,68岁的周建国扛着带饵鱼竿的话,成了调研中鲜活的注脚。
图为团队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老渔民钓鱼现象。张雯洁摄
从荆州江滩到襄阳护城河,再到十堰青龙镇,队员们带着800份问卷、录音笔和笔记本,一路追踪渔民与居民的真实状态。回收的763份有效问卷显示,83%受访者听说过禁渔政策,但仅31%能说清起止时间与禁止行为。襄阳护城河边,刘爷爷坦言知道禁渔是为鱼繁殖,却说不清细则,还会买私捕江鱼;十堰青龙镇,李村长展示着每月三次广播、张贴海报、微信群发政策的台账,队员随机抽查20名村民,13人仍说不清条款,“老人听不懂术语,年轻人多外出”成了现实困境。

图为刘爷爷接受采访过程。彭思捷摄
队员们跟着荆州市长江航道局支队巡查时,赵队长道出执法难点:“长江岸线长,偷捕多在深夜凌晨,等赶到人早没了。”2023年查处的32起非法捕捞案中,27起是群众举报后蹲守才抓获。而在江陵县,队员们见证了“渔民转产+护渔员”模式的实践:渔民陈卫国如今每月领2000元补贴巡查江面,“比打鱼踏实,还能护鱼”,他对偷捕行为的敏锐识别,让队员看到渔民参与的价值。

图为荆州市江陵县护渔员陈卫国在长江岸边巡查。张雯洁摄
对比不同地区宣传效果,队员发现襄阳用方言快板、短视频宣传,受访者知晓率达78%;而仅靠张贴海报的地区,知晓率不足50%。“年轻人刷视频就能看解读,比海报管用”,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话,印证了队员对宣传方式革新的判断。
深入分析后,队员们梳理出核心问题:45%转产渔民收入下降,21%降幅超30%,利益驱动导致政策执行反复;沿江村落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62%,但针对他们的宣传形式单一,“字小看不清,广播太快记不住”是72岁村民黄桂英的普遍困扰。
据此,实践队提出建议:为老年人制大字版图文手册,用短视频向年轻人推送解读;加强转产渔民技能培训与创业补贴;建立“渔民+志愿者+执法”协同护渔机制。队员发现,江豚出现次数与禁渔力度正相关,“政策有效,需更细致落实”。而襄阳渔民王勇开起农家乐,靠江豚吸引客人,实现生态与收入双赢的案例,更让队员们看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融合可能。(通讯员 张盛晞)

图为实践队员与襄阳实践地昭明台前合影。彭思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