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参与三下乡实践的记录者,近日跟着志愿者队伍深入村里,真切感受到青春力量为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踩着清晨的露水,我们跟着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队伍走进村子。这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却抱着同样为乡村出力的热忱。在村道上,他们脚步轻快,像是带着使命而来的“活力因子”。
在村小旁,志愿者们和孩子们的互动让我动容。小丫头拿着画笔画着心中的乡村,也好奇地询问城里的模样。志愿者翻开手机里的照片,那一张张展现城市风貌与文化场馆的画面,让孩子眼睛发亮,就像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窗口。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向往与拼搏的种子,乡村振兴,从娃娃的视野拓展开始。
到了李大叔的果园,之前的冷清已被热闹取代。志愿者教他拍脆李的特写、讲直播时怎么和网友唠家常,大叔从最初对着镜头紧张得结巴,到后来能笑着介绍“俺家果子甜,山泉水浇的” 。当第一单外地订单提示音响起,大叔攥着手机笑的模样,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里的 “科技赋能”,不是生硬的概念,是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增收希望,让 “烂在地头” 的果子踏上远方的路。
垃圾分类科普现场,大爷大妈们围过来,志愿者用接地气的话讲解:能烂的厨余垃圾咋堆肥喂菜园,能卖钱的瓶瓶罐罐咋攒着换零花钱,有害的电池农药瓶咋单独收避免污染。老人们从疑惑到试着分类,这是乡村环境焕新的开始,让乡村既留住田园气息,又跟上文明步伐。
走在村里,看志愿者帮着规整乱停的自行车,在墙上画倡导文明的壁画,听他们和村民唠家常、出点子,我愈发觉得,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是年轻人用专业和热情,一笔一划、一步一步书写的故事——是帮果农卖一箱果子的踏实,是拓宽孩子视野的光亮,是让村子更整洁宜居的努力。
这些身穿红马甲的身影,把青春“种”在乡村的土地上,长出的是产业兴、乡风美的希望。我们记录这些瞬间,也盼着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路上,青春力量从未缺席,且正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