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石语秧歌传匠意,再续绥德千古情——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子赴榆林绥德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石语秧歌传匠意,再续绥德千古情”暑期实践团

       七月暑风里,“石语秧歌传匠意,再续绥德千古情”暑期实践团走进榆林绥德。这片黄土厚地孕育着千年非遗,石匠凿痕藏岁月,秧歌鼓点跃生机。实践团带着热忱寻访匠人,记录技艺传承故事,以青春之力接续绥德文化的千古脉络,让非遗在新时代流转生辉。

图为实践团在绥德剧院门口合照留念。王卓优 供图

       走进绥德文化馆,共赴秧歌传承之约

       7月3日,实践团走进绥德县文化馆,开展秧歌传承实践活动,为次日宣讲做准备。实践团采访了秧歌传人贺世成老师。贺老师介绍,陕北秧歌是陕北人民生活记忆与精神的载体,曾是苦难岁月的精神寄托,融入各类民俗场景,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陕北人民千百年的情感、信仰与生活。面对当下年轻人热情减退的现状,他坚持传承,并提出需结合时代创新。

       队员们还在贺老师指导下学习十字步、扭腰摆胯等动作,编排短舞。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深化了对秧歌的认知,体会其承载的黄土地精神,这些都将成为次日宣讲的底气,助力他们更好地讲述秧歌故事,为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贺世成老师学习秧歌动作。张欣宇 供图

       寻迹千年石雕 叩响匠心传承

       石无言,匠心有声。实践团走进绥德石雕艺术之乡开启传承之旅。实践团在传习所专访国家级石雕传承人鲍武文老师,见证其近六十载与石头相伴的坚守,感受“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年轻传人鲍海洋则以新生代视角,生动介绍石雕历史、工艺及传习所的育人使命,展现文化血脉的延续。

       团队通过网络直播带观众探秘石雕珍品与学习过程,成员更亲身尝试凿刻,体会技艺艰辛。此次活动让千年石雕被更多人了解,更呼吁众人关注守护非遗文化基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绥德石雕传习所。冯若寒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雕刻石雕。宋琳 供图

       小手绘匠心,童心传非遗

       7月5日,实践团走进绥德府州广场,开展“非遗手作体验”活动。广场上,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体验剪纸技艺,红纸在巧手中化作对称图案与绥德窗花;“石雕纹样绘画”环节里,孩子们在扇面、帆布包上复刻石雕纹饰,让古老石语焕发新意。同步开展的趣味问卷,以互动方式了解孩子们对石雕、秧歌等非遗的认知与传承意愿。

       活动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者变为文化参与者,在体验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助力绥德非遗在新时代传承焕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府州广场与小朋友合影留念。刘依婷 供图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地在扇子上创作。郭湘怡

       青春筑梦非遗

       实践团聚焦于秧歌、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走访石雕和秧歌传承人、走进传习所开启网络直播,助力石雕文化突破圈层、深入社区开展非遗故事宣讲、策划“非遗手作体验嘉年华”,组织剪纸、石纹绘制等体验活动,让非遗在新时代生活场景中焕发新生。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电子宣传册、纪录片、调研报告等形式,助力非遗的发展,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