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第三日:解锁指纹奥秘 探索DNA之谜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实践团队 郑慧之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作为东北林业大学连续9年打造的公益品牌项目,活动已突破单一课程范畴,课程设计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通过实验、游戏等互动形式激发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助力理解;师资团队专业且富有亲和力,既传递知识,更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能力,让学习高效且温暖。
  “逐梦东林”小水滴公益课堂在7月19日进入第三天课程阶段。当日,课堂以《指纹的秘密》与《神奇的生命密码DNA》为教学内容,引导学员通过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探索指纹的独特性与DNA的生物学特性,实现对“个体差异”及“生命本源”科学原理的初步认知。

指纹特性解析与实践操作
  课程初始环节,授课教师引导学员观察指尖皮肤纹路,明确指纹的构成。指纹是由皮肤表层“乳突线”(凸起部分)与“小犁沟”(凹陷部分)规律排列形成,其表层分布汗孔,皮下富含触觉感受器。教学内容指出,指纹具有个体唯一性,可分为斗形(含双斗、螺旋斗)、箕形(含正箕、反箕)、弧形(含简单弧)等类型,是区分个体的重要生物标识。
 
  
图为老师正在讲解指纹类型 程好摄

  图为小朋友们正在展示自己的指纹画 仲依娜摄
  关于指纹的功能,教学中明确其三点核心作用:一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加摩擦力,具备防滑功能;二是凭借个体唯一性成为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三是对指尖皮肤形成物理保护。理论讲解后,学员在指导下开展指纹提取实验,通过凡士林附着、小苏打吸附、胶带转移等步骤获取清晰指纹样本,并利用印泥、水彩笔进行创意绘制,将指纹转化为具象化艺术作品,强化对指纹唯一性的认知。

DNA原理认知与实验验证
  该课程是与东北林业大学2025年国际基因机器大赛(iGEM)团队NEFU-China深度合作开展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特色课程。授课教师阐释,DNA作为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决定包括指纹在内的生物特征,其作用机制可类比为“图纸指导积木搭建”——DNA作为“图纸”,蛋白质作为“积木”,共同构建出具有独特性状的生物体。
 
 
  图为老师正在讲解DNA的作用机理 程好摄
  教学同时介绍了DNA的基础特性:主要存在于细胞内,不溶于酒精,且因带电荷需盐类物质辅助聚集。基于此,学员进行香蕉的DNA提取实验,依次完成组织捣碎、洗洁精破膜、低钠盐处理、酒精沉淀等操作,成功观察到酒精层中出现的白色DNA絮状物。此外,通过“DNA指令-蛋白质合成-新生物构建”接力绘画活动,学员将抽象的生物学过程转化为具象化创作,进一步理解DNA对生物性状的决定作用。
  图为老师正在演示DNA提取实验 程好摄
  图为小朋友们与老师课后合影 韩易彤摄
  本次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员系统认知指纹与DNA的科学原理,为其后续探索生物领域知识奠定基础。后续课堂将持续以趣味化、具象化的教学形式,深化学员对自然科学的认知与兴趣。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