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微课堂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日新社区举行。南京师范大学“青衿戎语”对话团的成员们,将他们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跨越常州、杭州、苏州三地寻访三位老兵的感人故事,浓缩成一堂生动的“20岁之问”主题课,为社区青年带来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探寻老一辈革命军人的青春足迹,深入理解“听党指挥”的精神内涵,并以此激励新时代青年在新征程上寻找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烽火岁月里的青春抉择:三座城市,三段英雄史诗
为了探寻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青衿戎语”对话团的成员们兵分三路,分别前往苏州、杭州、常州,与三位曾将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的老兵展开了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在苏州,团队成员拜访了战斗英雄展亚平。他是1981年入伍的副团职军休干部,在1984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战致残,荣立一等战功。回忆起那场改变他人生的战斗,已年过花甲的展爷爷眼中依旧闪烁着坚毅的光芒。1984年,在一次出击任务中,为掩护战友安全撤离,他最后一个返回阵地。“我已经进入猫耳洞了,但一想不对,阵地上还有一位观察员,没有命令他不能走。”展亚平毫不犹豫地冲出防炮洞,就在他将战友拉入洞中,自己正要进入时,一发炮弹在洞口爆炸,炸断了他的双腿。“当时昏迷了五天五夜,”他平静地叙述道,“醒来后,院长告诉我,在我抢救期间,医院门口有300多名各族人民排队为我献血。”这句话让他深刻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已不再属于个人,“我的血液里面已经流淌的是300多个多民族人民的血,自己已经没有权利来支配这条生命了。”这种“硬骨头精神”支撑着他走出了伤痛,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积极投身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在杭州,团队采访了一位安徽籍老兵,他向成员们讲述了作为一名新兵直面战争的残酷经历。1978年,20岁的他应征入伍,本以为是去四川驻地,却在武汉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以“冬季野营拉练”的名义被直接拉到了云南边境前线。“我们训练了整整五十天,天天爬山,有的时候半夜起来打背包,就是靠这样训练。”1979年2月17日,战斗打响,初上战场的他便目睹了战争的惨烈。“我们排长第一个就打死了,天灵盖截开,脑浆淌出来,”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有些颤抖,“排长牺牲了,叫我们二班赶快过去,我们过去了,地上就那么一块血浆,当时寒心啊。”面对“只能前进,一步死不能后退半步生”的战场纪律,他和战友们踩着同袍的血迹继续冲锋,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使命。这段经历锻炼了他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懂得了正直做人、做有益于社会贡献的人的道理。
在常州,团队则听取了一位坦克兵爷爷的军旅故事。他于1969年成为一名62式轻型坦克的驾驶员。他向同学们描述了坦克兵的艰苦环境:“夏天就非常的热,像一个蒸笼一样,而且只有这么小一个窗子当透气孔,每次上坦克训练我都大汗淋漓。”他回忆起一次紧急拉练到福建泉州附近准备作战的经历,当时他的坦克是营指挥车。在大部队出发后,车上的装填手突发疾病,四人制的坦克只剩下两人,情况万分危急。“我急死了这根本开不了,”他回忆道,“幸好排长上了我们这辆坦克来帮我们,才赶上了大部队的行军。”在他看来,那时的坦克不仅是钢铁堡垒,更是由血肉、意志与团结铸成的“移动堡垒”。这20年的军旅生涯,不仅让他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更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坚毅品质。
薪火相传的时代回响:一堂课,一种精神的传承
满载着三位老兵的嘱托与期望,7月10日,“青衿戎语”对话团在南通市海门区日新社区的活动室里,将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转化为了生动的教学内容。
课堂以“20岁之问”为核心,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导入。“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刚刚响起,而一群20岁的年轻人却背起钢枪走向战场。他们的青春没有校园、没有恋爱,只有‘应征入伍’四个字。”成员以安徽籍老兵的故事开场,迅速将听众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随后,团队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展亚平“为生命守护誓言”的故事、安徽籍老兵“血火淬炼”的经历,以及坦克兵“铁甲洪流中的坚守”。他们将展亚平“我的命早就不是自己的了”的告白、安徽籍老兵排长牺牲前“二班...上!”的最后命令,以及坦克兵爷爷眼中“血肉铸成的移动堡垒”等震撼人心的细节一一呈现。
为了深化精神内涵,课堂还拓展了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王占山带领战友死守高地等历史战例,并与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相呼应。这种将个人故事、历史战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双线索”叙事方式,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团结奋战”的精神脉络。
青春作答的实践意义:一次对话,一份责任的担当
在与老兵的对话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差异与共性。一位老兵坦言:“现在的年轻人都没吃过苦,没有经历过我们这样的经历……自信心,自立心可能没有我们那时候强。”展亚平也指出,当代青年面临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压力,更需要建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与担当”。
这些话语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深刻反思。他们认识到,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和传播,更在于“把历史榜样精神有效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内在驱动力”。正如一位成员在实践手记中写道:“当听到展爷爷说‘信仰一旦决定了,就是为这个信仰而去奋斗的’,我深受触动。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无需直面炮火,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题’。老一辈的答案是忠诚与奉献,我们的答案,应当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国建设的伟业之中。”
活动最后,成员向在场的青年们发出了时代的号召:“从三位老兵战士的奉献,到王占山四昼夜的死守,再到新时代喀喇昆仑的戍边英雄,变的是一代代青春面孔,不变的是熔铸在军徽里的忠诚。他们的青春告诉我们,对党的忠诚不是口号,而是‘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此次南京师范大学“青衿戎语”对话团的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红色历史的寻访,更是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对话。通过深入一线、亲身探访,团队成员们将老兵们的口述历史转化为可感可学的鲜活教材,成功地在地方社区播撒下红色的种子,引导更多青年思考自己的“20岁之问”,并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通讯员武千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