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皖北大地,暑气蒸腾。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子,我怀揣着磨砺临床能力、明晰医者职责、淬炼从医初心的热望,走进了阜南县中医院外一科,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旅程。在带教老师孙传海副主任医师的引领下,我得以深入外科临床一线,在手术刀的锋芒与中医汤药的氤氲之间,切身感受着中西医协同守护生命的独特力量。
甫入外一科,紧张而有序的手术节奏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孙老师的悉心安排下,我有幸观摩了多台外科手术。无影灯下,老师们精准的解剖、利落的操作、严谨的配合,无不彰显着现代外科技术的精妙。然而,让我感触至深的,是贯穿于围手术期始终的中医理念与实践。
术前查房,孙老师不仅关注影像报告和化验单,更会细致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耐心询问其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并仔细诊察脉象。“这位患者脉弦细,舌质偏暗有瘀点,提示气滞血瘀,术后要特别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前介入中药干预和指导功能锻炼。”孙老师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在医嘱中加入了行气活血通络的中药汤剂和特定的穴位按摩指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为现代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了更个体化、更富预见性的视角。
术后康复是外科治疗的关键一环。在这里,中医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我跟随孙老师及科室老师们穿梭于病房,亲眼见证了中药内服、外敷、针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在外科术后恢复中的显著作用。
一位经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阿姨因麻醉反应和疼痛,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孙老师并未立即追加强力镇痛药,而是辨证为“腑气不通、胃失和降”,开了小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泄热、降逆止呕,并指导护士在患者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压。几小时后,阿姨的腹胀明显缓解,能少量进食流质。她拉着孙老师的手说:“孙医生,这中药喝下去,感觉那股气顺下去了,比打针还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小承气汤这样的经典方剂,在解决现代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时,依然展现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孙老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贯穿于门诊与日常换药之中。在门诊,面对每一位前来复查或初诊的患者,他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尤其注重脉诊和腹诊。他常教导我:“外科医生,手下的功夫至关重要。切脉感知气血运行,触诊了解腹部包块、压痛、紧张度,这既是中医的功夫,也是外科的基本功。中西医在这里不是割裂的,脉象沉紧可能提示急腹症,腹部的拒按喜按直接关乎病性的虚实寒热。”
在换药室,每一次清洗创面、观察肉芽生长、评估愈合情况,孙老师都要求我用心观察。“你看这个切口边缘红肿已消,肉芽新鲜红活,是‘气血渐充’的表现;而那个愈合迟缓的,颜色晦暗,分泌物清稀,则要考虑‘气血不足’或‘阳虚寒凝’,除了局部处理,整体调理必须跟上。”他亲自示范如何将具有祛腐生肌作用的中药散剂或膏剂应用于难愈性创面。这些宝贵的临床细节,是教科书无法完全传递的智慧结晶。
一个月的朝夕相处,孙传海老师及外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展现出的精湛医术、仁爱之心以及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执着追求,是我此行最大的精神财富。孙老师常说:“我们这一代中医外科医生,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熟练掌握现代外科技术,确保手术安全精准;更要深研中医经典,将中医整体调治、扶正祛邪的理念精髓,有机融入外科诊疗全过程,尤其在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独特优势。这是传承,更是创新。”
这段珍贵的阜南县中医院外一科见习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知临床医学的又一扇大门。见习虽短,收获绵长。站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回望,阜南中医院外一科的经历已深深烙印于心。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临床知识储备,强化了实践技能,更如明灯般照亮了我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如孙传海老师般博采中西医之长、心怀仁爱、技术精湛的医生。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深耕于中西医汇通的沃土,努力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会贯通,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医生正在专心做外科手术。孔芝婷 供图
(通讯员 孔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