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博文物保护: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2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南京博物院。踏入南京博物院的那一刻,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瓷器细腻的冰裂纹、书画卷轴上褪色的墨迹,无不诉说着与时间抗争的故事。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文物保护的丰硕成果,更深刻理解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如何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南京博物院作为我国领先的综合性博物馆,其"科技+传统"的文物保护路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触摸历史、敬畏匠心的窗口。   
       南京博物院作为我国领先的综合性博物馆,其文物保护工作处于行业前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得以一窥其背后的保护机制。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南博在环境控制上的精细管理。文物库房与展厅均采用恒温恒湿系统与低紫外线照明,以避免温湿度波动和光照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在漆器、瓷器、纺织品等脆弱文物展柜中,通过填充氮气形成独立微环境,有效延缓了氧化与变质。
  
       此外,数字化保护手段也令人耳目一新。通过3D扫描建模与多光谱成像技术,不仅能全面记录文物形态,也可辅助检测潜在病害。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公众提供了虚拟还原、数字展示的新体验。   
       在修复技术方面,无论是青铜器的激光除锈、书画的揭裱补全,还是纺织品的丝蛋白加固,都体现出“尊重原貌、最小干预、可逆性”的现代文保理念。例如“西汉银缕玉衣”的修复就放弃了现代金属线,而采用传统蚕丝线重新编连,这种对历史材料与文化内涵的敬畏,令人赞叹。   南京博物院在展览形式上极富创意,不仅有传统展陈模式,也引入了大量互动体验与多媒体手段。在“数字化南博”板块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浏览三维文物模型,借助AR眼镜观看文物的历史场景复原,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游客们还可以通过自主语音导览耳机,随到随听,了解和欣赏馆内文物。   
       我们还特别关注了一些脆弱文物的展览方式,如书画类、丝绸类文物均采用密封恒温展柜,既保证了观赏体验,也充分体现了对文物安全的重视。针对某些无法长期展出的珍贵文物,南博则采取轮换展出与高清数字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让公众得以更好地接触文化瑰宝。   在博物院的公共休息区和展厅内,我们随机采访了数位游客,探讨他们对文物保护现状的看法。许多受访者表示南博的布展方式与保护手段十分专业,但也有人指出,大众对文物修复幕后工作的认知仍然较少,希望博物馆能够开设更多的“修复过程公开展演”,以增强公众参与感和教育价值。   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文化记忆的象征。南京博物院对文物保护“科技+传统”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在文保领域不断追求科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无法亲自参与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但我们可以成为文物保护的宣传者和支持者。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志愿讲解、尊重参观规则等方式,每个人都能为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张余凡)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浙博文物进社区:文脉共守护
  • 2025年7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古韵今承,文脉长青”团队在泰州市斜桥社区举办以浙江博物馆代表性文物为核心的文化宣
  • 2025-08-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